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贖> 34.士農工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34.士農工商 (2 / 2)

從古至今,想打破這個體統的皇帝有兩位,分別是新太祖王莽和隋煬帝楊廣。他們在史書中是以反面教材出現的,所以大部分人並沒有深入的去了解他們所處時代的背景和他們的一些事蹟。

先說王莽,歷史上有個“王莽改制”,大體是將田地全部收為國有,將奴婢釋放為平民,按人頭分發田地,直接向朝廷繳租納糧。不斷改變幣制,將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史書上說他為了強制推行這些政策制定了嚴刑峻法,引起了從諸侯、公卿到平民的整體不滿,造成社會動盪。

其實咱可以細心的推敲一下,他的這些改革制度對誰有利?對誰有害?漢武帝初期時期就已經將鹽鐵收歸國有了,推恩令以後諸侯削弱,鑄幣權也成了國家獨有的特權,怎麼一百年後到了王莽這裡就不行呢?

史學家還說自王莽篡權以來就一直受到四方的討伐,可王莽死後的數十年天下還是大亂,也沒見那些揭竿而起的愛國人士向劉氏宗親臣服。更為可笑的是王莽死後頭顱一直被歷代皇室收藏,直到晉惠帝時一場大火將其焚燬。

由於可見,這些反對王莽的人是那些改制中的利益受害者,他們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才出來推翻王莽的,甚至以私藏他的頭顱來警示後人,這就是那些讀聖人書的道學先生們做出來的。如果當初王莽不推行新制,繼續維護他們的利益,那天下是姓劉還是姓王都一樣。

再說楊廣,一提到這位老兄,大家的印象差不多是亂倫弒親、工程討伐、驕奢淫逸,最後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其實史書中還有比這些更重要的記載,楊廣是開皇十二年被立為皇太子的,是隋朝的合法繼承人,登基後廢太子自然要被處決,這不是他的專利,當年李二還在玄武門殺太子哥哥呢。

不惜民力遷都洛陽,那是為了弱化關隴集團對朝廷的控制。瞭解隋唐歷史的書友都知道有個關隴集團,這個龐大的集團勢力有多牛逼呢?老大宇文泰是北周的開創者,楊忠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獨孤信是人類歷史上最牛逼的老丈人,其長女是北周宇文毓的皇后,四女是李淵的母親元貞皇后,七女獨孤迦羅是隋文帝的文獻皇后。此外,唐初的尉遲、長孫家族和戰神李靖都出自關隴集團。

修建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現在還在造福人類呢!除此之外還興修水利,在他治下中原地區基本沒有大的洪災出現。三徵高句麗雖然都失敗了,可為何後來李世民、李治都要傾國力去消滅高句麗?(不是南棒子那個高麗!)道理誰都清楚,沒有他的三次征討估計中原王朝的大敵就不是突厥了。再說他除了征討高句麗,還在西北滅亡了吐谷渾,在西南幹掉占城,東南跨海降服琉球,在北方碾壓契丹。

在治國方面,楊廣在大業元年就推行科舉制度,大業三年頒佈《大業律》,這是《唐律》的父輩,在中國法制史上是顆璀璨的明珠。觀文殿裡的藏書多達三十七萬卷,他組織編寫的《長洲玉鏡》、《區宇圖志》等,比明朝《永樂大典》要大,比清朝《四庫全書》要全。

這兩位皇帝都是歷史上的另類,很多書友也喜歡把他們比作穿越者。其實不然,他們只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想做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他們雖然失敗了,但這些改革卻被延續下來,比如從唐朝以後科舉制度成了取士的唯一標準,新中國成立後將土地收歸國有。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同樣頂層的智慧,做同樣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結果?其實就是範景文說到的體統,這個體統在封建社會叫士農工商。

士,就是官僚體系及勳貴集團,寒窗苦讀或為功名,或為利祿,天下學子趨之若鶩。這個階層有固定的特權和寄生能力,朝代更迭,但很多名門望族卻依然枝繁葉茂。

農,就是從事農業勞作的群體,需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勞作到死也不過是為了養家餬口,正如張養浩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農民的社會地位雖然比匠戶和商人高,實際上生活的最苦的。

工,就是匠戶,皇帝建宮殿、造陵墓需要泥瓦匠,社會修路架橋也需要工匠,後期手工業的發展對匠戶的需求急劇增加,出現用工荒的局面,需要安置大量流民來補充這個階層的勞動力。

商,就是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他們倍受朝廷的盤剝和社會的擠壓,但在利益的驅趕下熙熙攘攘。商業本身是貨通有無,這是損有餘補不足的天道,但商人奇貨可居,盲目追逐利益,為富不仁。

士農工商是每個封建王朝的社會秩序,敢挑戰這個秩序的都沒有好下場,雖然這些君王都有雄才大略,可為什麼都失敗了呢?究其原因是沒有理清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

當前明朝雖然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整體的社會生產力還不具備打破這個體統的條件。雖然左戰掌握一定的現代知識,但要想帶領明朝走向世界的頂端,就必須正視這個體統,透過區域性的調整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再去完善生產關係,否則便會重蹈王莽、楊廣的覆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