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當地的鄉民也就能夠更加的來去自如,機動靈活的抵禦那些外來的入侵,實在不行的時候也能夠及時的轉入地下或者撤到山中,避免巨大的傷亡儘可能的儲存實力,等到敵人退去之後再重新的返回。
只是在這塊石牌上,不知道為什麼竟然絲毫的沒有提到那三具人皮標本的存在,不知是當初的鐫刻之人故意的隱晦不說,還是當時的人們根本就沒有真正見到那三具珍藏的人皮標本。
另外,在這塊石牌上不僅清楚的記錄了,當初所有募捐人員的名字和各自捐出財物。而且還大致的描述了這座三觀樓重建之後,所起到了重大的防禦功能,以及它在當時特殊的地標功能。
其中最有名的一役,那就是在崇禎九年,當地鄉民就憑藉這座三觀樓,頑強的抵禦住了三千多流寇的強攻。那一戰之中,三千多流寇馬匪輪番強攻,當地的鄉民憑險固守頑強抵抗三天三夜。
最後,終於讓敵人留下了八百多具屍首倉皇而逃,而本地鄉民僅僅死傷三
五百多人,幾乎完全是憑藉著自身的力量,抵禦住了那些窮兇極惡的武裝馬匪。
就此一役,就讓重修後的三觀樓一戰成名,附近的鄉民和逃亡的外鄉人再次紛紛的湧向此處,尋求三觀樓的庇護。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百姓,一時間又是商賈雲集,漸漸的又恢復了昔日的繁榮,重新迅速成為了一個人口眾多的重鎮。
不僅如此,由於在當時當地極少有什麼較為明顯的建築,而這個高達十三米的三觀樓也就自然成為了當地的標誌性地標,成為了當地百姓內心深處的一個歸屬性建築。從此,也就有了城西三觀樓的叫法。
靜心在講述完這第二塊石牌上的內容之後,讓浪子小心翼翼的把它放了回去,蕭清風這才開始講述起了這最後一塊石牌上記載的內容。
只是這塊石牌又跟第二塊石牌相隔了二百多年,是清同治四年鐫刻的。別看這三塊石牌同樣都是用的小楷字型,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根本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絕對就是三個時期的三個不同的工匠所為。
這第三塊石牌主要記錄的,就是這座三觀樓最後消亡的一段往事。在經過明崇禎年間重修後的三觀樓,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確實起到了強大的防禦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護了這一帶的百姓商賈,對當地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到了後來,當地的望族鄉紳自發的對其定期修繕,從未放棄它的寨樓功能。
尤其是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山東各地也是接二連三的爆發了多次的義軍活動,就連當地官府也更加重視起了這種寨樓的實際防禦功效,曾專門派人負責再次的加固和完善各地類似的寨樓。
這座三觀樓的地面部分,東西六十多米南北四十多米,甚至比一般的城樓還要堅固,再加上它地下的三條暗道可以與外面的三座小山相通,也更加的增強了它自身的防禦縱深。
另外,這一帶一直以來就是商賈雲集的繁榮之地,自然他們當時自己所擁有的武器也相對的比較精良,這當然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
甚至到了最後,當地的官府試圖派兵進駐此地,把這裡營造成一個重要的防禦要塞。但是卻被當地的那些豪紳採用種種的手腕,找藉口給拒絕了,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官兵來了,恐怕比那些義軍和流寇也好不到哪裡去。
人家那些義軍和流寇,也只不過是剽掠一番自當退去,一般不會長期的盤踞侵擾,就算是偶爾的血戰幾場,換來的也是大部分時間的平安無事。
但是這些官軍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會吸血,說不定還會把骨頭都嚼碎吞下去,到時候那就別想再有什麼安寧之日了。
最後,還是採取了折中之法,由當地豪紳自己招募供養一定數量的鄉勇,常年專門在寨樓上駐守,主要是保護這一方的平安。當然在官府需要的時候,也要按要求協助官軍出兵,攻打和防禦那些大股的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