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各州因為情況不同,任務難度區別也很大。
像寧河府所在的京州,還有龍安府所在的陽州這樣的,都是簡單活計,因為這樣的州府一是沒有遭到太大的兵災,生產生活尚未破壞,二是之前就比較繁榮,需要做的只是將百姓們低限度的組織起來。
但利州這裡,原本便窮苦的地方,雖然也未遭受太多兵災,但依然是艱苦的任務。
於是公冶渚主動請纓前來。
由於之前的成績更為耀眼一些,在多個共同請纓的同僚中,公冶渚被選中,成為了利州的知州。
當然,他也不是兩眼一抹黑前來赴任。
義軍們對派駐各地的官員們,進行了緊急培訓。
此事並不算難,因為之前翰林院裡面的教育,很是全面,而天下間從翰林院裡面出來的人並不缺乏。理論上,所有科舉中試的預備官員,都要先進翰林院裡面學習,然後才能出來上任。
所以義軍一方,那些致仕官員、遭貶謫官員、投誠官員們,對於這些知識都並不陌生。對於各地理政要點,翰林院裡面相關的著作十分豐富,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新晉翰林們的必學課程。
這些官箴書,諸如《州縣提綱》、《治縣法》、《百官箴》、《晝簾緒論》、《三事忠告》、《為政善報事類》、《官箴集要》、《實政錄》、《歷代守令傳》等等,書籍內容豐富且全面。
它們對法令、訴訟、刑獄、簿歷、治災、緝盜、農政等等都有詳細闡述。
理論上,只要那些從翰林院裡走過一遭出來的官員,肯按照書本老老實實做官,必然能夠造福一方。可惜很多地方官更喜歡亂來和拍腦袋,自稱無為而治,其實只為撈錢帛,所以有“知縣十載半,腰纏十萬貫”的誇張說法。
總之,義軍們雖然沒有條件,組織起朝廷中翰林院那種規模的教學,但憑仗現有師資,還是組織起了一波快速培訓,給這些即將奔赴各地上任的知州知縣們,在儘可能短暫的時間裡,提供足夠多的知識作為盔甲和武器。
所以公冶渚乍一赴任,便迅速理清了利州的大致情況。
然後他半是憑藉從培訓班裡面學到的內容,半是憑藉自己曾經的學識和天賦,抓住了對於利州上下來說最為核心的點:理水。只要他能夠盤順溜這個,在利州里接下來的事情,必當無往不利。
所以他安排了些細碎事情之後,便直接朝河工這邊來,公冶渚準備朝這些一線人員多瞭解些,以籌備接下來的工作。
魏和也不藏私,將理水的方方面面,都仔細地講解給利州這位新知州公冶渚,讓後者連連點頭,大感此行不虛。當然,魏和還是在某些方面有細微保留,但只是為了獲取上官更多支援。
他知道,只要將知州這裡說通,治水上面的工作推進會順利許多。
…………
屋外有燕子喳喳叫,卻是兩隻歸來的燕子夫婦,正四處銜泥,在修補屋簷下的窩巢。窗外柳枝已經綠成了深翠色,絲絲隨風飄蕩著,宛若百姓們家中線穿短麥稈做的門簾。各種鳥兒撲騰飛過落在地上,瞅兩下地面,抬頭望望周圍,轉瞬便飛走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