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這一年什麼都沒有發生,除了王鬥時常巡視京城,停留在某顆歪脖子樹下之外,並無大事。
崇禎二十年,科舉再一次改制,主觀題消失了一大半,客觀題佔據七成以上,此舉受到了絕大多數讀書人的歡迎。
除了極少數超級天才之外,誰願意科舉之前研究閱卷老師的生活習慣、過去經歷、個人風格?
沒有錢,不是超級天才,研究這些也沒用。
可是不研究,說不定一句話惹得閱卷文官不滿意,之前的一切努力便會徹底化為烏有。
甚至有的時候,即使你寫的很好,可就是因為主考官不滿意,隨口說上一句,你的卷子也就被壓下去了。
這樣的事情,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時有發生!
除了極少數天才之外,其他的讀書人,誰不擔心?
可是讓讀書人們糾結的是,夏公在將主觀題改為客觀題的時候,大大的增加了數學、法律這兩科的內容,四書五經的份額降低到了兩成!
堂堂的聖人經典,為國選材的科舉考試,聖人經典竟然只佔兩成?
那可是四書五經!
那可是聖人之言!
可是主觀題變成客觀題,這一招實在是太厲害了!
你反抗今年的科舉改革,那麼就繼續恢復重前的主觀題模式。
你接受今年的科舉改革,那你就得同時接受四書五經佔比下降的事實。
於是乎,讀書人們只能再一片真香的感慨聲之中,默默的接受了新的科舉,事實證明,讀書人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是很快的。
而王鬥在調教讀書人的時候,經驗也越來越豐富。
崇禎三十年!
自從遼鎮軍閥向王鬥投降之後,王鬥就開始了經濟封鎖,專門針對後金的經濟封鎖!
我大萌有的是錢,有的是人,有的是物資,但就是不給後金!
甚至在崇禎二十年的時候,王鬥還重建了東江鎮。時不時的派幾千騎兵過去襲擾一番,打了就跑,望風而逃,根本就不和後金大部隊碰面。
甚至到了後來,這支騎兵的目的不再是襲擾,就是單純的消耗後金的糧食。
一位騎將外加數千精銳騎兵,想要將之徹底消滅,至少也要上萬騎兵跟著,配合步兵建立堡壘,步步為營才有可能。
每年來上這麼一次,只是為了趕走明朝的騎兵,即使趕走了又怎麼樣?
士兵動員過程中消耗的糧食,再也回不來了。
士兵動員過程中,耽誤了農時,地裡的收成自然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