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居中感覺這是一個表現自己政見的好機會,他於是立即進宮,對趙佶說:“陛下建學校,興禮樂,置居養院、安濟院,這都是造福百姓的措施,怎能全部廢除呢?怎能說這是逆天之舉呢?”
趙佶深以為然。
禮部侍郎劉正夫也進宮向趙佶進言,與鄭居中說法相同。
僅僅十個月之後,即崇寧五年十二月,蔡京便復出,第二次任相。
第二次任相之後,蔡京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大,政治地位也更加穩固。
蔡京意識到崇寧年間在打擊元祐黨以及政敵方面有些擴大化,於是陸續進行了一些甄別與平反。
蔡京接受以前的教訓,實行寬柔之策,奏請趙佶大赦天下。
蔡京又召集百官議政,朝中政治鬥爭的嚴峻氣氛有所緩和,“天下大治,四方向夷。”
蔡京第二次罷相,跟童貫有很大的關係。
童貫因能征善戰,而身價倍增。
慢慢的,童貫掌控起西北軍政大權,然後開始侍功驕橫,對西北軍政將領官吏的選拔,完全撇開朝廷,繞過蔡京,直接奏明趙佶。
這既傷害了蔡京的自尊,也破壞了朝廷的制度,引起蔡京極大的不滿,兩人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大觀三年五月,趙佶念及童貫在西北開邊戰功顯赫,下詔授予童貫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是一個顯示皇恩和崇高社會地位的榮譽官銜。
對於這個詔命,蔡京堅決反對並且拒不執行,他忿忿而言:“童貫是一個宦官,讓他擔任節度使都有些過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蔡京的強硬態度,讓趙佶感到很惱怒。
皇權又一次遭到挑戰。
童貫聽說此事後也非常生氣,他暗中秘密聯絡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張克公等大臣,上朝彈劾蔡京,他又鼓動郭天信進宮對趙佶說:“太陽中出現了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則不詳。”
郭天信在太史局任職,趙佶任端王時,他曾預言過“王當有天下”,因此,趙佶對他的話比較信服。
趙佶又產生了罷相之意。
蔡京屢次進宮求見,均被趙佶拒之門外。
蔡京何等聰明,如何能不明白趙佶想罷免他?
於是,不久之後,蔡京上表主動請求辭去相位。
趙佶很快同意,讓蔡京再次擔任閒職中太乙宮使。
又過不久,趙佶進升蔡京為楚國公,令其致仕,仍提舉編修《哲宗實錄》,每月初一、十五上朝。
這是蔡京第二次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