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京第一次任相是崇寧元年七月。
那一年,蔡京五十六歲,趙佶二十一歲。
當時,已經立國百年的大宋,正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要麼走改革之路,要麼走保守之路。
新黨與舊黨為此展開了激烈鬥爭。
剛開始執政不久的趙佶,迫切想有一番作為,於是他毅然選擇了紹述父兄(即走改革之路),並選擇蔡京作為首輔大臣。
蔡京對趙佶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決心盡死以報。
蔡京上臺伊始,便迅速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崇寧變法熱潮,國家面貌很快就煥然一新。
蔡京的政治作風,一貫雷厲風行,有時候氣勢咄咄逼人,這讓趙佶感到很不舒服,趙佶也開始懷疑蔡京有專權之傾向。
對於蔡京的強勢政治,一些大臣也感到不滿,但苦於找不到攻擊的機會。
直接崇寧五年正月,西方天空出現了一顆彗星,尾巴很長,橫亙於天際,每當夜裡,照得皇城宮殿窗戶一片明亮。
趙佶有些驚慌不安。
一些人看準機會上書,說朝廷政策有闕失。
中書侍郎劉逵勸趙佶毀掉元祐黨籍碑,停止蔡京推行的變法舉措,他信誓旦旦的對趙佶說:這樣天象就會正常,人間就會太平。
趙佶採納了劉逵的建議——一天半夜,趙佶派出一群宦官至文德殿,將東壁上的石刻全部毀掉。
第二天早晨上朝時,蔡京忽然發現石刻被毀,遂厲聲說道:“石可毀,名不可滅!”
蔡京的激烈對抗態度,讓趙佶實在是無法容忍。
二月,蔡京罷相,任中太乙宮使閒職,留居東京。
趙挺之(李清照的公公)被任命為右僕射,劉逵繼續為中書侍郎,他們二人緊密配合,將蔡京推行的各項變法改革事業全部廢止。
朝廷內外又引起一場不小的震動。
而當時社會上則開始廣泛流傳“三不可”之說,即“法度不可變,劉逵不可用,蔡京不可罷。”
數日之後,彗星消失了。
趙佶對趙挺之和劉逵的施政措施也很不滿意,並對罷免蔡京之舉有些後悔。
趙佶的心事被鄭貴妃(即後來的鄭皇后)發現。
鄭貴妃將這一資訊透露給了她父親鄭紳。
鄭紳又將這一資訊透露給了翰林學士鄭居中——鄭居中自稱是鄭貴妃的從兄弟,經常來鄭紳家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