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315章:隋文漢景之高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5章:隋文漢景之高遠 (1 / 2)

“如今南方打生打死的,如果我們南下,應該可以把他們一網打盡吧?”

隨著楊侗這一句話,朝陽殿頓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楊侗的瘋狂舉動嚇到了。

“不可!”

“不行!”

“萬萬不可。”

許久過後,楊恭仁、楊師道、房玄齡他們人人反對。

“我大隋如今朝野肅然、百姓安樂、商貿發達、農業興旺,將士用命……還有十幾二十萬不要賠錢的奴隸去打頭陣,怎麼不能一戰定乾坤?”

楊侗忽然不想玩了,只想著一傢伙就把南方勢力推平!而且他感覺大隋推得平。

楊恭仁望著能張任性十足、張揚十足、尚顯幾分稚氣的臉,無奈道:“既然殿下這麼問,臣這就作答了。大隋繁華著錦,一片鼎盛之像,可臣看來,這種局面或許只是表相……”

“表相?”楊侗定定地盯著他。

“大隋事業近年來蒸蒸日上,文治武功盡皆顯赫無雙!論文治,殿下教化萬民、富裕天下,便是漢之文景亦有不如;論武功,殿下在遼東和北方草原拓地數千裡,再以長城庇護天下,最重要的是殿下越打越富、越打越強,這一點便是秦皇漢武和本朝的武帝也不如。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

隋朝自建立以來,實際上問題重重、矛盾重重。楊堅生怕的楊勇鎮不住天下,所以楊堅一定要換太子。因為諸子之中只有雄才偉略的楊廣才能保得下大隋王朝。

楊廣平定南陳以後,在揚州坐鎮了十多年,他安定了民心不附和反抗不斷的南方,使大隋王朝真正走向了統一,他的文才、武略、雄才有目共睹,楊堅認為只有楊廣才能鎮得住野心勃勃的關隴權貴,也只有他才能帶領大隋王朝走向強盛。

而楊勇文治有餘、進取不足,更沒有讓關隴權貴畏懼的雄才,他根本無法平定因為科舉制而引發的大亂,而如果不推行科舉制,大隋也會像東魏、北周那樣無法長治久安。

楊堅在世之時,關隴權貴還不敢輕舉妄動,他若死了,文弱和平庸的楊勇不過又是一個孝靜帝和魏恭帝而已。可以說,楊勇被廢,絕不是某些書籍上說的那樣,是獨孤皇后偏愛楊廣所至。這或許是一個原因,但絕不是主因。

因為楊勇當了二十多年儲君,早已形成了龐大的勢力體系,同時還有文武雙全的高熲輔佐;而楊廣在揚州十多年,於朝中勢力遠不如楊勇,若僅是獨孤皇后的原因,楊堅肯定不會廢楊勇,因為廢除楊勇風險的實在太大了,甚至會引起新生的大隋王朝一分為二。

但最後,楊堅為了大隋王朝的江山社稷、也為了楊家得以延續,楊堅才不惜廢除立儲了近二十年的嫡長子楊勇,換上雄才大略的楊廣。而為了助長楊廣的勢力,制衡高熲,不惜將文韜武略、治國理政、樣樣精通的楊素推向了楊廣。

這道理就像漢景帝換漢武帝上位一樣,景帝認為劉徹才能率領大漢王朝抵禦得了文武雙全的軍臣單于,他為了讓漢武帝勝利上位,誅滅了頑固支援太子劉榮的周亞夫,繼而扶持田蚡上位;楊堅為了楊廣,也用了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罷免了高熲,將重點扶持了楊素。

只不過漢朝的敵人是匈奴,而隋朝的敵人源自內部,但是對於皇家來說,內部的危險才是最致命的危險。相對直接滅了周亞夫的漢景帝,罷了高熲的楊堅仁慈厚道得多。楊廣即位後,拜高熲為太常,希望以高官籠絡其心,誰想到高熲不念其恩,還到處煽風點火,接三連四的挑戰楊廣忍耐度,終於惹來了殺身之禍。

景帝和楊堅的高瞻遠矚,決非常人可及。而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具有長遠的目光,思維不侷限於眼前利益得失,始終放眼天下,前進一步,已想好後百步。

……

歷史學家錢穆說過‘凡歷史上有一番改進,往往有一度反動’,而‘改進’會觸犯到太多人的利益,和平演變那一套根本行不通,所以楊廣登基之後,以激進的方式,對大隋王朝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他又沒有把天下打爛了再收拾的瘋勁,所以在激進變革的同時,又有妥協,才最終把天下搞得大亂。

而變革家往往都要具備一顆堅決、永不言敗的心,決定了就要不計代價、不擇手段達成目的,在這一點上楊廣就顯得有些不足了,在動亂之際,他選擇了逃避。

如果雁門之圍結束後,楊廣在洛陽居中排程,李淵之流壓根就不敢就跳出來搞事。可即使楊廣去了江都,李淵也沒造反的膽,直到蕭銑把南方搞亂了,才在遭人算計之下,走上了謀反之路。

而隋朝到了楊侗這裡,已經支離破碎,但他立足冀州以後,卻一掃頹勢、大力推行新政,將楊廣的激進手段再一步放大,從根本上斷了世家大族把持朝廷的根基。從文武二帝到楊侗,都有一條主線任務,這條主線其實就是在和世家大族鬥,文帝楊堅是文鬥、武帝楊廣是武鬥,而楊侗則破而後立,在大亂中尋求大治,是一種思想上的傳承和延續。

到得如今,雖然大家嘴上都不說,可心裡卻都明白,大隋在楊侗的經營下,已經是天下第一諸侯,百姓安樂、倉府豐盈、軍備充足,隨隨便便都能拉出數十萬披甲之士,天下彷彿難尋抗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