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858章:蜀郡來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58章:蜀郡來訊 (1 / 4)

當楊侗從酒樓出來,藏在一條巷子裡的侍衛簇擁著一輛華麗馬車出來,侍衛們喬裝成了普通的隨從,馬車也平平無奇,和普通的馬車沒有什麼兩樣。

等楊侗和房玄齡先後坐進馬車,馬車才徐徐開動,並由羅士信護衛在側。

車上,楊侗問道:“你認為這個上官儀怎樣?”

“見微知著,睹始知終,是個好苗子。”房玄齡煞是動心的答道:

“想搶人啊?”

“有點。”房玄齡也不否認,他笑了笑道,“尚書省有民、吏、禮、兵、刑、工、御、學、武、商十部,十部之下各有數司,司司缺人,所以每次科考結束,尚書們就開始搶人了。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一名良才,微臣當然想搶先一步了。”

“這個不能給你。”

“聖上打算怎麼安排?”

“上官儀天賦不錯,但年紀太小,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我不想他太早就徹底入仕,將他的潛力扼殺在繁忙的政務之中,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未來將是我大隋的棟樑之才,是以,我打算將他派去地方實幹一段時間,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之後,再回洛陽學宮繼續學習,積累更多知識。”楊侗看著房玄齡:“你家房遺直也是這樣一步步來的,你實話說,今日的遺直比之前如何?”

房玄齡一愣,隨即認真回想了長子的所為。

房遺直先從弘化郡洛源縣這個偏僻下縣開始做起,花了兩年時間,才把地方治理得頗有成效,之後,回到清華學宮學了一年,又被安排去了更偏遠、更復雜的敦煌常樂縣,然而不到一年,就把各種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漢羌等民族問題,解決起來更是得心應手,房玄齡此刻捫心自問,若是換成自己,恐怕也就這樣而已。

“比之從前確實是長進了那麼一點。”房玄齡說道。

楊侗笑了起來,以房遺直現在的能力,當個太守綽綽有餘,只不過房玄齡素來謙虛,自然不會誇自己的兒子,“所以說,學習相當重要。除了你家房遺直和上官儀,還有楊禪師、楊思訥、楊思儉、陰弘智、劉仁軌、馬周、來濟、杜構這些年輕人,我都打算這樣安排。”

“聖上英明。”房玄齡臉頰抽搐了起來,眼前這位比起一些所謂的‘年輕人’還要小,感情是把自己的年紀給忘記了,當然也沒人當他是年輕人,只因大家很多時候都得像學生一般授受他的教育,自然而然的視之為同輩人物了。

不過他也聽出來了,楊侗對這些潛力青少年期許很大,打算要全力培養。

作為房遺直的家長,房玄齡自然是喜聞樂見。雖說長子可以繼承爵位,但哪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有真才實學?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楊侗忽然想起了上官儀自稱‘矮個裡的高個’,對房玄齡說道:“三學普及得如何?”

朝廷之所以大量製造文具,將書籍和紙張的價格降下,目的是讓更多人讀得起書,但如果沒有學舍和老師帶進門,書籍和紙張依然產生不了知識。

楊侗把學部扔給孔穎達之後,對教育方面關注得比較少,而房玄齡雖然是吏部尚書,但學部很多事情,都需要各地官員配合,他對大隋教育並不陌生。

提起這個,房玄齡頓時一臉興奮:“形勢一片大好!按照當初設想,我們每收復一個地方,赴任官員把維護治安、恢復民生、修建學舍同步進行,郡縣二學學舍都已經建立了起來,來年,吏學二部爭取把鄉學辦到大隋每個鄉里。然後鄉學啟蒙、縣學固基,郡學開始分列學科,培養專長學子。然後再從郡學考入學宮深造,接受更精更層次的教育。”

“夫子呢?夠不夠?”

“夠的,由於科考有年齡限制,使年長文士絕了入仕之心,返回鄉里,一些才德兼備長者被學部聘請為當地鄉學、縣學的夫子。”

楊侗欣然頷首,這幾乎就是科舉制度成熟以後的全國教育骨構了。

但他還是告誡道:“科舉能為大隋源源不斷的提供人才,但我族源遠流長,文化不單有詩書禮樂、經史子集,還有農、工、法、數、格物、天文、地理、陰陽、兵法等等,應當在郡學、縣學多設學科,儘量使每位學子多方面學習,大隋絕不需要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

“咱們的知識璀璨耀目,結果卻除去法家不得不借助‘儒皮法骨’苟延殘喘,道家因其崇尚自然而儲存傳承之外,墨家、陰陽家、農家、雜家、兵家、醫家等或遭排擠,或遭打壓,等盡皆成了不入流的學說,連傳世的經典都漸漸失傳,令我等後人扼腕長嘆。儒學固然不錯,但光靠一個儒家就能夠保證發展進步了?我們必須從科舉建立之始,奠定百家爭鳴、齊頭並進的基調。”

房玄齡自然知曉楊侗的用心,為了讓學子多方面學習,不惜在科考考題中加入了農、法、算、史等題目,他苦笑道:“臣等定當竭盡全力,只不過聖上也明白,阻力很大啊。”

楊侗微微點頭,也明白房玄齡所指的阻力來自何方。

科舉試題中參雜別的學科內容,這是皇帝意志,誰也考生無法改變的事實,他們只能順應考卷去學習,除非自己不想要高分。

然而在上層對皇帝的強硬態度妥協的儒士,轉頭在下層設定層層羈絆,不遺餘力進行打壓。房玄齡指的“阻力”,便是來自於底層。

“各學都在官府的監管之下,學舍、師資、經費都捏在官府手裡,但是儒家學者在民間影響力極大,這些迂腐之士故舊知交無數、門下徒子徒孫眾多,隨便拎個出來便是一張廣佈民間的大網,他們不敢抵制教育政令,但暗地裡的手段讓人防不勝防,有人在教導學生之時,故意模糊其他學派內容,讓學生學不到其他學派知識,也有人陰陽怪氣的抹黑其他學派,讓學生產生反感之心…種種亂象,便是致力恢復儒家本真、提倡儒家在競爭中發展的孔尚書也沒辦法。”房玄齡搖頭苦笑,嗟嘆連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