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在新曆150年的最後一天,帝國陸戰隊依然發起了進軍加爾的作戰行動。
在同一天,丁鎮南在軍情局的協助下,在戴蒙德港召開了一次非常特殊的會議。
除了丁鎮南與軍情局派來的情報官員之外,來參加會議的全是梵羅人,準確的說是西孟邦的民間代表。
當然,這是官方的稱呼。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地方官員,以及在當地擁有話語權的部族領袖。
毫無疑問,這些民間代表全是大地主,或者大地主的代言人,很多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嚴格說來,他們才是梵羅國的統治者。
用幾個德高望重的部族領袖的話來說,不管是瘸子,還是西洋人,都得透過他們來統治這片土地。
言外之意,梁夏帝國也一樣。
只是,他們也承認,現在的統治者是梁夏帝國,準確說是代表帝國的聯軍。
正是如此,丁鎮南對這些人並不客氣。
說是會議,更像在下達最後通牒。
關鍵只有一個:東方聯軍按照每人每月20千克的標準,向佔領區的民眾派發主糧,預設比例為10千克大米與10千克麵粉,不過可以按需求調整,而且是把糧食發給佔領區的地方政府或部族機構;對等條件是,地方政府與部族領袖得為管轄地區擔責,包括讓社會秩序恢復穩定。
如果地方政府或者部族領袖認為沒有這個能力,佔領軍自會另謀他選。
這裡面的關鍵,其實就是由地方自治政府或者部族機構來分派由佔領軍提供的,規模還非常可觀的賑災糧。
這每人每月20千克的標準,那是一點都不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等於把佔領區內的梵羅人養了起來。
不要忘了,即便在和平時期,向西孟邦這樣的產糧地區,底層貧民每月所消耗的主糧也沒有20千克。
那麼,有什麼理由拒絕?
正是如此,上百名來參會的部族領袖當即就答應了下來,不過也有一些部族領袖提出了其他要求。
最主要的要求,也就是保持地方武裝力量,即效忠於部族的民兵。
對此,丁鎮南沒有給予正面答覆,只是提到出於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暫時不會取締部族直接領導的地方武裝。
此外,准許由佔領軍控制的地方政府組建負責維持治安的準軍事力量。
顯然,在對待民兵的問題上,丁鎮南其實有點投鼠忌器。
從理想的一面來看,肯定得解散地方武裝。
只是,從現實的角度看,根本辦不到。
解散地方武裝,首先要做的就是收繳武器,尤其是戰亂當中,從軍隊裡流散出去的槍械等輕武器。
可惜的是,要想在戰爭時期收繳武器,簡直是痴人說夢。
不說別的,根本就沒人知道,在梵羅國境內到底有多少武器,尤其是那些從軍隊淘汰下來的舊式槍械。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梵羅國的槍械在300萬到800萬支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