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坎寧港的戰鬥,再一次證明,梵軍的戰鬥意志極為低落,從上到下都沒有要決一死戰的勇氣。
按照丁鎮南擬定的計劃,第五陸戰師在25日凌晨出動空中突擊部隊,同時對坎寧港外圍的幾處要地發動進攻。
與攻打戴蒙德港的行動一樣,也是先控制外圍,包圍之後再向內推進。
說是進攻,其實根本就沒有遇到抵抗。
別說頑抗,就連象徵性的抵抗都沒有!
當然,最大的麻煩並非地面戰鬥,或者說作戰行動,而是要如何應付成千上萬從北面湧來的饑民。
雖然攻佔戴蒙德港也才幾天,但是東方聯軍在當地救助饑民,向饑民分發糧食,甚至提供醫療服務的訊息,已經傳播了出去。結果是,加爾的饑民紛紛南下,湧向帝國陸戰隊控制的佔領區。
只是在24日白天,陸戰隊就收容了大約5萬饑民。
賑濟用掉的糧食反到是小事,畢竟戴蒙德港裡有幾十艘貨輪,只是已經卸下的糧食就多大5萬噸,而且年底還會有船隊送來數十萬噸糧食。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必須動用兵力維持秩序。
受此影響,第五陸戰師不得不把主力留在戴蒙德港。
當時,上岸官兵也就在15000名左右,而留在戴蒙德港維持秩序與修建野戰機場的就超過了10000人。
兵力不足,也是陸戰隊面臨的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
按最初的計劃,需要用大約5天時間才能拿下戴蒙德港,然後還要耗費幾天時間來鞏固灘頭陣地,特別是修建野戰機場,因此最快在1周之後,搞不好是10天之後,才會發起下一輪進攻。
兵力投送,肯定是按照作戰計劃實施。
受此影響,在第一階段,也就是最初5天裡面,只向前線投送一個標準陸戰師。要等到佔領戴蒙德港,才會把第二批部隊送過去。按計劃部署,也就是在12月26日之後,第二批部隊才會到達。
顯然,這就是問題所在。
第二批登陸部隊也就是第十三陸戰師與第十二陸戰師的一部。
因為涉及到向內陸地區挺進,並且預測會遭到梵軍頑強抵抗,還必須考慮強攻加爾的可能性,所以為第二批部隊配備了足夠多的裝甲武器,只是主戰坦克就有數百臺,也就只能走海運。
此外,還只能安排民用船隻運送。
這意味著,哪怕想快也快不起來。
就算運送第二批部隊的船隊在26日到達戴蒙德港,也需花2天時間進行整編,才能完成參戰的準備工作。
此外,地面推進還需要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按原訂計劃,第二批登陸部隊能在年底到達,趕去跟隨第五陸戰師一同攻打加爾,就很不錯了。
其實,在原訂的作戰計劃中,並沒有提前攻打坎寧港的部分。
這也對作戰部署造成了巨大影響。
在把第五陸戰師送上岸之後,加上遭到梵羅空軍的反擊,登陸艦隊在24日凌晨就離開了登陸場。
當然,主要是第五陸戰師還有幾個旅在古吉邦,而且全都是重灌部隊。
按照計劃,由登陸艦隊去古吉邦把這幾個旅接過來,並且視情況,參與在東海岸地區的作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