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陸戰隊最新式的武裝直升機。
雖然是由已經服役20多年的“直7”改進而來,但是跟之前的“直7”相比,W型的變化非常巨大,只是起飛重量就增加到11噸,成為了貨真價實的重型武裝直升機,戰鬥力也是水漲船高。
此外,在升級火控系統之後,“直7W”能使用陸軍與陸戰隊的所有彈藥,包括由陸軍投資研製,之前只提供給陸航武裝直升機使用的KD28型重型反坦克導彈,對地打擊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強。
關鍵還有,空軍已經將一個大隊的24架“攻9B”部署到巴爾梅爾的野戰機場,聽從前線指揮官調遣。
因為作戰半徑由600千米縮短到300千米,所以“攻9B”不但能夠滿載彈藥起飛,戰場巡邏時間也提高到了2個小時。24架“攻9B”輪番出動,能夠確保在任何時候,至少都有4架在空中待命。
接到召喚之後,這些攻擊機能在15分鐘之內,將攜帶的幾噸彈藥全都投出去。
不過,讓“攻9B”發揮出戰鬥力的,其實是另外一種飛機。
沒錯,就是“指10AG”聯合指揮機。
在波沙灣戰爭當中,“指10A”就已大展風采,在空中打擊與地面作戰階段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按丁鎮南給出的評價,如果沒有“指10A”,發動地面進攻之前的空中打擊行動至少得延長一個月,而且會在地面進攻當中遇到更大的麻煩,遭受更大的損失,以及耗費更多的時間。
正是如此,“聯合指揮機”是公認的改變了戰爭模式的新式作戰平臺之一。
也就是因為獲得極高的評價,所以“指10A”獲得了最高優先順序,是必須得達到規定產量的戰略機種之一。
此外,還在大戰爆發之後進行了一次小範圍的改進。
主要就是增加了跟作戰飛機進行聯絡的戰術資料鏈,最佳化了雷達成像演算法,能同時指揮更多的攻擊機作戰,具備了探測低空飛行目標,也就是直升機的能力,而且能夠引導戰鬥機前去攔截。
因為改進的幅度並不大,而且是在現役的“指10A”上進行升級,所以並沒有採用新的編號。
在代奧格爾西邊大約200千米外,始終都有1架“指10AG”在萬米高空徘徊。
之前就是“指10AG”發現了梵軍的裝甲部隊,並且根據合成孔徑雷達拍攝的照片,對梵軍的兵力規模做出了大致判斷。至於那些大口徑火炮,肯定是重點監視物件,一舉一動都逃不出“指10AG”的火眼金睛。
在梵軍地面部隊發動進攻前,“指10AG”就把獲取的戰場資訊發給前線指揮官,還同時聯絡了在前方待命的攻擊機。因為彭宇輝上校在此之前下了命令,要求所有的作戰部隊聽從他的指揮,所以“指10AG”上的聯合作戰指揮官沒有遇阻代跑,只是讓4架攻擊機進入到戰鬥狀態。
快要到中午的時候,梵軍的進攻部隊才推進到陸戰隊的防線前沿。
等到梵軍發起進攻,彭宇輝才發出戰鬥開始的命令。
大約在12點30分左右,分成2個編隊的8架“攻9B”對部署2S7的炮兵陣地發起了攻擊。因為彈藥很充足,而且擔心被單兵防空導彈攻擊,所以這些攻擊機都是在幾十千米之外發射的短程空地導彈。在進行第二輪補充轟炸的時候,才使用投擲距離只有幾千米的鐳射制導炸彈。
結果就是,20多門2S7還沒有來得及開火,就被“攻9B”給一鍋端了。
隨後,部署在代奧格爾的AL100A用持續的高強度炮擊,讓正在攻打陸戰隊防線的幾千名梵軍遭受了滅頂之災。
兇猛的覆蓋式炮擊,摧枯拉朽一般的摧毀了梵軍官兵的鬥志。
下午2點不到,梵軍的進攻行動宣告結束。
因為發起進攻的是步兵,沒有威脅巨大的裝甲力量,所以在梵軍退卻之後,彭宇輝沒讓前沿部隊趁勢反擊。
關鍵還有,空軍牽頭的打擊行動即將開始。
由8架“攻9B”發起的攻擊只是開胃菜,更像是在試探梵軍的反應,尤其是梵羅空軍是否願意應戰。
顯然,在空軍願意出力的情況下,陸戰隊的官兵自然願意在一旁觀戰。
不管怎樣,空中打擊最多能幾百敵人,而在空中打擊結束後,仍然得由地面部隊去打掃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