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誤差更大,所以就算火箭增程彈有更遠的射程,也不是很受歡迎,畢竟打不準,打得再遠都沒用。
關鍵還有,火箭彈的裝藥量普遍較低,威力要比常規炮彈差一些。
其實就是因為太貴,梵羅陸軍沒有從西駱沙批次採購203毫米火箭增程彈。
使用普通炮彈,2S7的最大射程僅33千米,而M107能達到32千米。因為在最大持續射速、彈著偏差與身管壽命等方面都遠遠優於2S7,加上彈藥供應更充足,所以梵羅陸軍才讓M107繼續服役。至於後來採購M110,其實是用來替代2S7,彌補M107彈種單一與彈藥威力不足的缺陷。
只是,千萬不要小看這種大口徑火炮。
不說別的,高達33千米的射程,依然讓帝國陸軍現役身管火炮望塵莫及。
別說AL100A這類超輕型榴彈炮,即便是採用45倍徑身管的ZS86R,使用普通炮彈的有效射程也才20千米出頭,要使用火箭增程彈才能超過33千米,而帝國陸軍同樣不喜歡使用火箭增程彈。
顯然,與2S7對抗,AL100A肯定佔不到便宜。
其實,這也是梵軍將炮兵陣地設在30千米之外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距離上,2S7能覆蓋整個野戰機場,而部署在野戰機場附近的AL100A卻夠不著2S7。
至於PH300B,就算使用普通火箭彈,射程能達到70千米,也沒有什麼價值。
關鍵就是,大口徑火箭炮的射擊準備時間橫長,而且從戰鬥狀態轉為行軍狀態所花的時間多得多。即便是部署在預先設定好的陣地上,PH300B的轉換時間都超過了10分鐘,而機動到500米之外至少需要15分鐘。這就意味著,PH300B有很大的可能無法避開敵人的反擊炮火。
其實,AL100A也一樣。
要說的話,陸戰隊就沒有在代奧格爾部署適合進行炮戰的自行榴彈炮。
不是說帝國軍隊沒有自行榴彈炮可用,而是沒有部署到代奧格爾,或者說之前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如果不是臨時調整,甚至不會在代奧格爾部署PH300B。
畢竟防區就那麼大,能夠部署炮兵的地方不多。
再說,只有“運15A”能夠向代奧格爾運送戰鬥全重超過30噸的自行榴彈炮,因此要向前線部署自行榴彈炮,那麼送到前線的主戰坦克或者步兵戰車就得減少,而陸戰隊顯然更想獲得後兩種主戰裝備。
關鍵還有,陸戰隊就沒想過要跟梵軍進行炮戰。
其實,炮戰本身一直不是帝國軍隊的強項。
別看帝國海軍一直都有巨炮情節,非常重視大口徑艦炮,而且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帝國陸軍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炮兵部隊,巔峰時期裝備了差不多20萬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可是在大戰之後,特別是空軍成立,新的陸軍航空兵誕生之後,帝國陸軍對重炮的熱情頓時就一落千丈。
不說別的,除了從東駱沙引進許可證生產的ZS86R,帝國陸軍炮兵部隊的主力,竟然是在20多年前設計,已經進行了3次升級改進的ZS66式150毫米自行榴彈炮,而且按照帝國陸軍的規劃,ZS66肯定還要進行第四次升級改進,繼續服役30年,到時候會不會被全新設計的自行榴彈炮取代都還是個問題。
主要就是,火炮在帝國陸軍支援火力體系當中的地位是越來越低,而研製、採購與裝備一種全新的自行榴彈炮,需要突入數十億,甚至上百億金元。對於分到的軍費本來就不多的陸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承重的負擔。相對的,在帝國陸軍的裝備專案中,優先權在自行榴彈炮之上還不少。
此外,炮兵不是唯一的支援火力。
能夠取代炮兵,或者說比炮兵更加優越的支援平臺實在是太多了,比如陸航的武裝直升機與空軍的前線攻擊機。
不是說炮兵沒有存在的價值,而是現役的火炮已經夠用。
當然,炮兵在效費比方面的優勢,暫時還不會被其他的支援平臺超越。
至於壓制與消滅敵人的遠端炮兵,其實是突擊航空兵與前線航空兵的任務。
正是如此,在站穩腳跟之後,陸戰隊就把一個突擊航空營的20多架“直7W”部署到代奧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