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按照該戰略,在戰爭初期,梵羅國只能依託本土作戰。
要說的話,也就是依據這套戰略計劃,以傑克遜為首的紐蘭顧問團替梵軍策劃了開戰初期的突擊行動。
依託本土作戰,並非單純的防守。
關鍵就是,絕對不能讓梁夏帝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至少在開戰初期,得讓戰爭朝著對梵羅國有利的方向發展。
如果梵軍只是固守本土,那麼以梁夏帝國為首的東方集團就能夠從容不迫、有條不紊的完成戰前準備,然後在最有利的時候發動進攻。以梁夏軍隊的戰鬥力,恐怕幾個月就能打下德城。
顯然,被動防守就是在等死!
為此,紐蘭軍事顧問團策劃了突擊巴鐵的作戰行動,意圖透過短促猛烈的進攻,打亂東方集團的作戰部署。
正是如此,梵軍才搶先發動進攻,還一度攻佔了巴鐵的邊境城市。
要說的話,梵軍並沒有嚴格執行顧問團擬定的作戰計劃。
為了此事,傑克遜去找迪迦拉談了好幾次,還因為自己的主張沒得到支援,向紐蘭國務院遞交過辭呈。
可惜的是,沒獲得批准。
主要就是,按傑克遜的設想,梵軍在突破了巴軍的邊境防線之後,得繼續推進,逼迫巴軍向腹地收縮,讓巴鐵當局感受到切實的威脅。也只有這樣,才能夠逼迫梁夏帝國向巴鐵提供更多的援助,包括出動主力部隊協助巴軍守衛伊堡等戰略要地,也才能夠達到打破東方集團軍事部署的目的。
只在邊境附近小打小鬧,顯然是無濟於事。
在作戰計劃中,傑克遜反覆強調,不要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突擊行動當中要儘量避免跟巴軍打陣地消耗戰。
可問題是,梵軍根本就沒有執行傑克遜的計劃。
關鍵還有,原因其實是出在迪迦拉的身上!
不要忘了,參與進攻的是中央軍。
讓湯普森一直沒想明白的是,傑克遜在擬定作戰計劃的時候,為什麼要強調一個原本就不需要提到的問題。
執行首輪突擊任務的作戰部隊肯定是凶多吉少,甚至是有去無回。
按照傑克遜的部署,開戰之後出動的突擊部隊,將一直向巴鐵的腹地推進,直到遭遇巴鐵的主力部隊,或者說直到無法繼續前進。關鍵是,還不能立即撤退,得在巴鐵本土的腹地打一場運動戰。
在戰鬥中,還要儘可能的摧毀巴鐵本土的基礎設施,破壞巴鐵的戰爭潛力。
只要能將巴鐵腹地變成焦土,就算參與突擊作戰的梵軍全軍覆滅,也非常划算,並且為全面勝利打下基礎。
要說的話,傑克遜的主張並沒錯。
不說別的,只是梁夏帝國的西北鐵路,在過去2個月裡,就已經向巴鐵運送了近千萬噸物資,不但幫助巴軍穩住了戰線,還讓巴鐵民眾恢復了信心。在傑克遜的計劃當中,梵軍得透過突擊行動破壞這條鐵路,準確說是摧毀伊堡北面的橋樑隧道,讓這條鐵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之內無法通車。
只是,傑克遜顯然沒有認真考慮另外一個問題。
中央軍是迪迦拉的嫡系部隊。
讓嫡系部隊當炮灰,迪迦拉會答應嗎?
迪迦拉能夠坐穩總理的位置,在德城隻手遮天,甚至敢於玩弄苦肉計,其實就是依靠中央軍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