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沙灣戰爭期間,聯軍就透過空襲打垮了伊軍的主力部隊,為隨後在地面戰爭當中大獲全勝奠定了基礎。
對於付衛民提出的要求,丁鎮南沒有拒絕,不過也沒有答應。
理由就是:在付衛民所提到的時間段,航空兵肯定得權力支援第五陸戰師,對付反撲的敵人。
可見,就算要打擊齋普爾附近的梵軍主力部隊,也必須在此之後。
其實,這也是結症所在。
不要忘了,只預留了5到7天的時間。
也就是說,等第五陸戰師在代奧格爾站穩腳跟,擊潰反撲的梵軍,第十七裝甲師也該發動進攻了。
到這個時候再出動空中力量打擊梵軍主力部隊,形同於亡羊補牢。
如果沒有能夠透過空中打擊重創梵軍主力部隊,那麼就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慢地面部隊的推進速度,二是跟梵軍打一場貨真價實的裝甲會戰。考慮到丁鎮南一直不願意放棄東海岸的作戰行動,肯定需要優先保證地面部隊的推進速度,因此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是讓第十七裝甲師去硬碰梵軍主力部隊。
付衛民並不是缺乏信心,只是覺得沒有這樣的必要。
之前在波沙灣那邊,他就有類似表現。
正是如此,丁鎮南沒有把話說死,只是表示會重點照顧第十七裝甲師,確保圍攻齋普爾的行動能順利進行。
此外,也就是保證在攻佔齋普爾之後,至少是在消滅梵軍的主力部隊之後,再在東海岸那邊發動進攻。
只是,這並沒有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
為此,丁鎮南在10月份的最後一天去了伊堡。
不是去找巴軍統帥,而是去找第二十四機步師的湯伯輝少將,詢問第二十四機步師能否參戰。
丁鎮南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而實際情況跟他預料的差不多。
在丁鎮南到來的前一天,補充給第二十四機步師的最後一批主戰裝備才送到白沙瓦,而且是配屬給常規編制的裝備。至於提供給加強戰鬥旅的主戰裝備,哪怕是一帆風順,也要到明年才能全部到位。
也就是說,第二十四機步師僅有3個常備戰鬥旅達到了作戰狀態。
其實,這並不是第二十四機步師的錯。
不要忘了,第二十四機步師隸屬南部戰區,而南部戰區的其他作戰部隊都部署在東南地區與奧洲。
可見,在南部戰區,第二十四機步師基本處於姥姥不愛、奶奶不疼的境地。
受此影響,第二十四機步師在和平時期的滿員率也只有70%,而且主戰裝備的在編率還不到60%,兩項指標都在甲級部隊裡墊底。至於主戰裝備的更換頻率,那就更加不說了,還不如一些乙級部隊。
有趣的是,帝國陸軍一直不覺得這有問題。
道理也很簡單:巴鐵有大量儲存裝備,都能在戰時提供給第二十四機步師,不存在裝備不夠用的問題。
至於人員,在戰時動員與運送都不是難事。
這麼安排,本身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