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安排,分成兩個編隊的8架“攻11A”首先轟炸特里凡的紐蘭駐軍司令部,紐梵聯軍司令部,當地的通訊中心等主要的戰略目標。在癱瘓了敵人的通訊指揮系統之後,再派遣其他機群上場。
關鍵就是,透過前兩波轟炸,已經“摧毀”了遠端警戒雷達。
當然,根據後來獲得的情報,那部雷達沒有被完全摧毀,只是遭到了破壞。因為擔心遭到第三次轟炸,直到戰鬥結束都處於關閉狀態,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更別說對隱身攻擊機構成威脅。
與波沙灣戰爭一樣,“攻11A”使用的是鐳射制導炸彈。
只是,這次用的鑽地戰鬥部。
原因也很簡單,幾個必須摧毀的軍事目標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彈,哪怕採用了延遲時間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專門的鑽地炸彈,才能夠穿透土層,將這些目標徹底摧毀。
前面已經提到,帝國並沒有研製鐳射制導炸彈,研製的是鐳射導引頭,準確說是包括控制系統在內的制導模組。這些模組採用的標準介面,能夠跟任何標準口徑炸彈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進。
與普通的鐳射制導炸彈相比,鑽地炸彈的區別,也就是配備的戰鬥部。
為了提高穿透能力,鑽地炸彈的彈體由報廢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質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艦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使用的是150毫米艦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級炸彈使用的200毫米艦炮的炮管。理論上,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層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這個穿透能力,足以摧毀99%的軍事目標。
8架“攻11A”總共攜帶了16枚1000千克級鑽地炸彈,需要確保摧毀的目標也就只有6個。也就是說,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夠摧毀全部目標,而“攻11A”在波沙灣戰爭中的打擊效率超過80%。
為了保密,也是為了達成突然性,這些“攻11A”都是從帝國本土的機場出發,飛行了近10個小時,在投彈之前還進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無線電靜默,甚至沒跟預警機通訊。
在作戰行動開始後,斯蘭駐軍司令部才告知前線指揮官,為“攻11A”機群留下半個小時的投彈時間。
跟在“攻11A”後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領的防空壓制編隊。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也下了血本。
為了摧毀保護特里凡的防空網路,帝國空軍不但出動了12架“攻8FZ”,還派來了20架“戰16AD”。
從編號就能夠看出,“戰16AD”是專用防空壓制戰鬥機。
之前,帝國空軍一直用“戰10AD”執行防空壓制任務,而且嚴格說,“戰10AD”並不是專門的型號,而是對“戰10A”的火控軟體進行升級,使其能掛載與使用反輻射導彈攻擊防空雷達。理論上,任何一架“戰10A”只需要用幾個小時升級火控軟體,就能成為防空壓制戰鬥機。
當然,作戰效率肯定不會高到哪裡去。
關鍵就是,“戰10A”是輕型戰鬥機,再怎麼改進,掛載能力都十分有限,無法攜帶太多的打擊彈藥。
在低烈度戰爭當中,“戰10AD”還勉強夠用。遇到高強度戰爭,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決定用“戰16A”為平臺,發展一種重型防空壓制戰鬥機,而且是全能型號。
也就是說,不但用來取代“戰10AD”,還要取代“攻8FZ”。
今後,只需要這一種作戰飛機就能完成防空壓制任務,再也不用安排多種作戰飛機協同作戰。
這也是選擇“戰16”的關鍵原因。
在帝國空軍的裝備序列當中,“戰16”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戰術轟炸機”,並不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更非重型攻擊機。
嚴格說來,帝國空軍並不缺乏重型攻擊機,而且對重型攻擊機的需求也不是很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