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來說,讓轟炸機執行反艦作戰任務的頭號難題,其實是前期偵查。
正是如此,現在的破交作戰,潛艇不但是偷襲力量,更是理想的偵查工具。
合理應用,準確說是讓潛艇與轟炸機配合作戰,能夠對海運航線構成致命威脅,甚至能切斷海運航線。
11月8日夜間的那場戰鬥,就足以說明問題。
當時,準確說是在11月8日的凌晨,1艘紐蘭海軍的大型攻擊潛艇發現了在中轉島東南向東航行的運輸船隊。在斷定船隊將前往約頓島之後,該潛艇用10多個小時機動到船隊前方,並且在機動過程當中,發報聯絡了後方,並且對伏擊行動做了安排。紐蘭空軍利用潛艇提供的資訊,在當天晚上出動數十架轟炸機在約頓島西北1000多千米之外,將運輸船隊一舉殲滅。
也就只是一場戰鬥,包括6艘護航戰艦在內的,大大小小30餘艘艦船被擊沉,僅有船隊最後面的6艘慢速散裝貨輪逃過了劫難。準確說,其實是紐蘭轟炸機在投彈的時候沒有發現這6艘貨輪。
這個作戰效率,可以說高得嚇人!
如果換成潛艇,哪怕是巡航導彈潛艇,也未必能夠保證在一次襲擊中擊沉幾乎全部運輸船隻。
關鍵還有,發動襲擊的紐蘭轟炸機沒遭受損失!
至於那艘潛艇,根本就沒有參與戰鬥,只是在轟炸結束之後,確認了攻擊結果。
此戰充分證明,只要有準確情報,轟炸機才是破交戰的首選。
此外就是,這場戰鬥還開闢了一套全新的作戰方式,也就是讓潛艇去搜尋、監視與跟蹤運輸船隊,並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伏擊地點,然後引導轟炸機發起攻擊,如果有需要,還負責戰果甄別。
簡單的說,潛艇變成了轟炸機的眼睛。
也就是在此戰之後,帝國海軍對護航作戰做出調整,不但安排更多的遠端反潛巡邏機為船隊提供掩護,準確說是擴大反潛搜尋的範圍,還在護航艦隊裡面編入防空巡洋艦,增強船隊的防空力量。
只是,這套反潛戰術並沒有扭轉局面。
最初階段,效果還不錯。
不過,主要是紐蘭潛艇沒有適應帝國海軍的新戰術,因此在執行破交任務的時候表現得比較急躁,比如會在發現運輸船隊的第一時間就跟後方聯絡,從而暴露自己的行蹤,然後遭到反潛巡邏機打擊。
結果就是,只是在11月份,帝國海軍擊沉了17艘紐蘭潛艇,其中11艘為反潛巡邏機單獨取得戰果,還有3艘是由反潛巡邏機引導附近的戰艦取得的戰果,僅3艘是反潛戰艦單獨取得的戰果。
此外,得益於強有力的反潛措施,在11月8日之後只有一支運輸船隊遭到了轟炸。
只是,到了12月,情況就急轉直下。
原因也很簡單,紐蘭海軍調整了破交戰術。
也就一點,要求潛艇艇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之下向後方彙報,降低因為通訊聯絡暴露行蹤的風險。
此外就是,空軍也安排了轟炸機承擔部分偵查任務。
往簡單說,潛艇只負責提供船隊所在的海域與航行資料,尤其是航向,不再承擔跟蹤與監視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