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個戰場中,西南才是主戰場。
當然,不是說丁鎮南在這邊坐鎮指揮,就得以這邊為主。
其實,這番話應該反過來說。也就是,因為西南戰場非常的重要,所以才讓丁鎮那在此坐鎮指揮。
這裡,跟戰後在梵炎洋方向的戰略部署有直接關係。
前面已經提到,在幾十年前,特別是第一次全球大戰前,帝國在南方次大陸方向的擴張行動主要是透過地面交通線進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橫穿了整個東南半島,一直延伸到雲霧江河口的西南鐵路。
採用這套戰略,在根本上其實跟實力有關,或者說受到實力限制。
別看在陳炳勳時代,帝國海軍一舉擊敗不可一世的布蘭皇家海軍,奪得梵炎洋霸權,但是論家底,帝國海軍算不上雄厚,哪怕此後飛速發展幾十年,也很難有效牢固的控制梵炎洋周邊地區。
可見,正是因為海軍跟不上,才不得不在地面上做文章。
畢竟,相對於需要花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來打造的海軍,擴充陸軍的難度明顯要低得多。關鍵是,帝國已經戰勝了地面頭號勁敵,也就是駱沙帝國,帝國陸軍得到了鍛鍊,也不存在無兵可用的問題。
當然,這種局面僅持續到第一次全球大戰爆發。
等帝國海軍再次稱霸梵炎洋,帝國的國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擴張行動自然不再需要依靠地面交通線。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的幾十年,帝國打造出了環繞梵炎洋,由軍事基地支撐起來,集進攻與防禦於一體的“珍珠鏈”軍事戰略體系。關鍵是,主角不再是陸軍,而是變成了海軍與陸戰隊,核心地區也由東南半島轉到了梵炎洋的北岸,尤其是能夠為艦隊提供服務的大型港口城市。
其中,巴鐵南部的卡拉港是西北梵炎洋的頭號戰略據點。
說得直接一點,在過去幾十年裡,帝國一直把卡拉港當成控制穆阿海,以及扼守波沙灣的橋頭堡。
在波伊戰爭中,卡拉港還是最主要的轉運中心。
巔峰時期,只是駐紮在當地的帝國軍人就超過了50萬。
即便在波伊戰爭結束後,帝國進入到戰略收縮階段,而且獲得波沙灣南岸產油國的全力支援,能就近部署作戰部隊,卡拉港的地位受到了影響,但是為了控制南方次大陸,為巴鐵提供支援,帝國並沒降低對卡拉港的重視程度,仍然投入了大量資金,把卡拉港打造成地區軍事要塞。
做為配套,還順帶擴建了西邊的瓜港。
準確的說,其實是把一座小魚港打造成現代化軍港。
雖然瓜港的建設工作還沒有完成,至少都還要持續10多年,但是在首期工程全部竣工之後,已經能為萬噸級戰艦提供全套後勤保障,而且錨泊區的平均水深超過10米,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讓航母進泊。
卡拉港與瓜港,共同組成了穆阿海北岸堡壘群。
從地理位置看,瓜港其實就是卡拉港的大後方,部署在此的部隊承擔著為卡拉港提供掩護的重任。
此外,還能分散敵人的打擊力量。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梵羅國打算封鎖巴鐵,除了得摧毀與封鎖卡拉港,還得把瓜港也算進去。
要說的話,攻擊瓜港的難度要大得多,即瓜港離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