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立即動身,不過還是耽擱了幾個小時,主要是機場那邊沒有做好準備,送丁鎮南過來的那架軍用專機,需要花點時間進行必要的檢查,飛行員也要休息,畢竟之前飛回帝都就折騰了大約10個小時。
專機起飛之前,丁鎮南接到了施授良從首輔官邸打來的電話。
會議已經結束,在首輔的堅持下,透過了以西南為主的戰略計劃,不過是暫時性的,在半年之後,將根據實際情況,尤其是在地面進攻當中取得的成果,決定是否對戰略計劃做出調整。
換句話說,如果丁鎮南沒能在半年內開啟局面,就會把戰略重點轉向西北。
因為時間倉促,而且在電話裡面交談並不是很方便,所以施授良沒把話說明白,只是讓丁鎮南不要背思想包袱。
其實,也沒有耽擱多久。
等丁鎮南迴到位於巴鐵南部港口城市的前線司令部,陸軍司令部已經把作戰命令與作戰方案發了過來。
作戰命令相對簡單,準確的說是授權。
周湧濤已經正式任命丁鎮南為西南方面總指揮,全權負責聯軍的作戰行動。因為自身資歷的問題,加上在客場作戰,所以丁鎮南在聯軍的職務依然是參謀長,聯軍總司令由巴鐵三軍參謀長擔任。
當然,實權在丁鎮南的手上。
此外,這份授權命令還把南方次大陸劃分成了4個戰場,分別是由巴鐵軍隊為主的西北戰場,帝國軍隊充當主力的西南戰場,帝國軍隊單獨負責的東部戰場,以及暫時委託給了帝國海軍的南方戰場。
在名義上,以西北戰場為主。
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巴鐵的首都就在這邊!
從邊境到巴鐵首都,直線距離還不到30千米,而且路程也就50千米左右,裝甲部隊一個衝鋒就到了。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巴鐵陸軍的主力部隊在此浴血奮戰,最終用傷亡近10萬名官兵的慘痛代價,才擋住了梵羅陸軍重灌軍團的前進步伐。在最危險的時候,梵羅陸軍的裝甲偵查部隊已經推進到達巴鐵首都郊外。如果不是預備隊及時趕到,守住了防線,巴鐵當局肯定會遷都。
此後的幾十年,巴鐵耗費了大量資源,加強首都伊堡的外圍防線。
可問題是,不管投入多少的資源,都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缺乏防禦所必須的縱深!
區區幾十千米,別說資訊化時代,哪怕是在機械化時代,也不值一提。
正是如此,巴鐵陸軍一直把重點放在北部地區,5個精銳裝甲旅當中的3個部署在伊堡附近。算上充當“肉盾”的步兵部隊,拱衛伊堡的兵力,佔到了巴鐵陸軍總兵力的4成。再把部署在後方,即白沙附近的預備隊算上,巴鐵陸軍把三分之二的常備兵力放在了本土北部地區。
在正常編制下,差不多有40萬官兵!
這還沒有算上預備役與民兵。
靠前部署,特別是在跟梵羅國存在爭議的北克地區,只是由部族與地方政府控制的民兵就多達數十萬。
全都算上的話,巴鐵在該方向上的總兵力超過了100萬。
按照兵力計算,巴鐵軍隊肯定是主力。
只是,巴鐵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那就不大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