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末,江陰邑的外郭市場變得極為熱鬧,因為這是元月最後的一次“社祭”,這一天過後,就是二月,以“百沙”的傳統,就很少有重大的事情要來慶祝以及祭祀神明。
即便吳國本身的傳統,也沒有多麼複雜,除了大王家裡需要一個重大場合,大部分吳國的老世族,也就是元月十五這一天全族搓一頓,然後……沒了。
點燃社火,然後請人跳大神,分一點豬肉牛肉羊肉,這就是全部。
“儺戲”原本表演的,是祖先們如何幹死野獸妖怪和敵人。
這兩年的“儺戲”則是越來越變味,姑蘇王畿地區,主要表演吳威王怎麼吃別的小妖怪的。
而江陰邑成立之後,“百沙”跳大神的主要專案,就是赤膊的壯男拎著斧子戴著鬼神面具各種張牙舞爪。
王畿拍馬屁,江陰也拍馬屁。
總之,這年頭的文藝工作者,著實不怎麼容易。
挺辛苦的。
“君子,延陵來客。”
“不見。”
擺擺手,在家中休息的商無忌慢條斯理地品茶看書,去年積攢了不少紙,編纂的教材,是由老闆李解親自過手,主要是算術和語文兩門課。
這兩門課,是鱷人的必修課。
在商無忌看來,算術還好說,畢竟行軍打仗,就是跟數字打交道。但是這個語文,他到現在都沒搞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不過後來,商無忌多少也明白了過來,如今江陰邑的公文告示,都是粗白到極點的行文。
但是,詞彙量極其豐富,稍微脫離江陰邑整個系統太久,就需要重新適應,然後才能從交流中明白每個詞的意思。
同時公文告示的分類也有了格式,通知就是通知,告示就是告示,啟事就是啟事。操持這些文字的人,並沒有太高的出身,像商無忌來撰寫文書通告,往往還是“微言大義”,對“百沙”底層極不友好。
究其原因,底層因為“媚上”的緣故,交流上越來越趨近於陰鄉,陰鄉又趨近於白沙,白沙又完全受李解影響。
這使得底層“語言”,完全就是李解風格,姑蘇王畿的人前來“百沙”,在李解非法穿越之前,本身就交流有障礙。自從李解一統“百沙”之後,這種交流上的障礙,也就進一步加劇。
只不過以往的交流障礙,是複雜的,是多樣性的,因為“百沙”每一個地方的口音都不一樣,這需要姑蘇王畿的交流手段更加粗放和隨意。
但現在不同,“百沙”有統一的文字,同時這些文字,又能夠和王畿高層使用的大篆相通。
筆談,就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