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訪率虎豹騎退後三里後,冥思苦想了好一會,一時間還是無法決斷。雖然說有三個選擇擺在面前,不過,無論那個選擇都有利有弊,都不是什麼好選擇。
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不顧一切,低著頭直接衝過去。不管前面有什麼障礙物,有什麼陷阱,都可以用戰馬超強的衝擊力撞開,以人和馬的血肉之軀填平。這聽起來很殘酷,不過在冷兵器戰爭時代,這是很常用的戰術。
很多戰爭的勝利就是以人命堆出來的,成王敗寇,只要打勝仗,沒有人會在意你是怎麼取勝的,甚至沒人會介意你的部隊損失多少人,取勝的代價有多麼巨大。
但是,現在面對的是恐怖的蜀軍,以蜀軍之前表現出來超強的野戰能力,在這種已經構築好防禦工事的情況下,別說自己這區區三萬人馬,就算是三十萬他也沒把握衝得過去。
若是換了一位猛將做統領,或者腦袋一發熱,不管不顧就下令全力突擊,直接衝過去了,可是,董訪是讀書人出身,他的頭腦更冷靜,想法也更多,在開始一項行動前,他會思考很多,會衡量得失。
說得好聽點,這叫謀定而後動,說得不好聽,這叫優柔寡斷。他略一考慮,第一時間就放棄了這個明顯是去送死的方案。第二個方案是繞路而走,這可以避開眼前這些蜀軍的主力,可是卻要花多兩天時間。
兩天時間,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據情報,援軍正被蜀軍圍在一座小山上,等著他們去救援呢。兩天,誰知道蜀軍在這兩天內會不會消滅掉這五萬援軍。
這也並非不可能,潼關來的援軍還不是一個照面就被蜀軍消滅掉了嗎,可見這些蜀軍的攻擊力有多恐怖。一個照面能消滅三萬人,那麼用二天消滅五萬人也在情理之中了。
況且,誰知道敵人在那段路上還有沒有埋伏,如果有,那是不是再繞路?再繞路那就不是兩天三天的事了,到時候就算趕到地方,還有意義嗎?
退回長安是最安全的,也可以避免虎豹騎這支魏國最後的菁華受到損失,但是,這也意味著,這次任務的失敗。
皇帝給自己的任務是全力接應南線的援軍,避免他們再被蜀軍消滅,避免長安城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可是,自己連救援部隊的影子都沒見到,遇到敵人一刀未出,一仗未打,就退回去,皇帝會怎麼看自己,朝中大臣會怎麼看自己?
就算皇帝不追究自己放棄接應援軍的任務,朝中大臣也會彈劾自己畏戰不前吧。
董訪糾結了好一會,無法決斷,抬頭一看,天色也晚了,好吧,那就休息一晚,明天再說吧,有一個晚上去考慮,說不定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計議已定,董訪派出斥候到附近尋找合適的宿營地。由此可見,董訪還是懂兵法的,知道宿營地不能隨便選。千萬不能小看宿營地的選擇問題,選一個好風水的宿營地,在遇險時往往能逢凶化吉,如果選擇了一個險地、絕地做宿營地,很可能會莫名其妙遭受重大損失。
這不是迷信,而是包含很多科學原理的一門學問。著名的例子就是馬謖,因為過於自負,選錯了宿營地而導致兵敗,最後被諸葛亮揮淚而斬。
很快,斥候來報,在後面兩裡之處,有一處地點適合做宿營地。董訪又率領部隊再退後兩裡,找到那處地方,下令安營紮寨。
這樣一來,虎豹騎的營地離蜀軍的阻擊陣地就有五里的距離。董訪又加派斥候和哨崗警戒,防止蜀軍晚上來偷營,同時,讓所有士兵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做好隨時戰鬥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