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肯定已經知道了他投降蜀國,換了誰來做皇帝,都不可能對叛國之臣客氣,抄家滅族是必然的。
可是,張苞根本不管他的請求,根本沒有攻城的打算。他將大軍的主力屯駐在長安的北門外,其他城門只是象徵式地派了少量部隊看守著,美其名曰圍城。
也即是說,如果城中的魏軍要從除了北門以外的任何一個城門突圍,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這等於是變種的圍一缺三。
並不是張苞不想強攻長安,也不是他不想將長安圍個水洩不通,實在是他手頭上的兵力不足。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是用兵的基本原則,要圍城需要十倍於敵人的兵力,特別是對於長安這樣的大城,兵力太少撒到各處可能連泡都冒不出一個。
當然,這裡說的兵力實際上用戰鬥力對比來形容更準確些。蜀軍因為應用新式武器,很多時候人數沒那麼多,但是戰鬥力是敵人的十倍,照樣可以實施包圍策略。
張苞現在勉強有八萬大軍,其中有五萬是鮮卑騎兵,這些人野戰一流,但是攻城卻是末流,指望他們去攻城那就是以己之短擊敵之長了,非常不智。
另外有五千是降兵,也即是曹洪的部下,這些人剛投降過來,很多人的家人都還在長安,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忠誠度可言,只要他們不出來搗亂就要念阿彌陀佛了,更不用指望他們會幫忙攻攻城了。
這些降兵不但幫不上忙,還得找人看住他們,防止他們倒戈。張苞從鮮卑騎兵中調了一個千人隊駐紮在這些降兵附近,以防萬一。
剩下的約兩萬人才是第一師計程車兵,也就是兩個加強旅的兵力,這才是北路軍的主力,他們擁有火器,攻擊力一流,可惜這次是用馬匹一路急行軍過來的,沒有攜帶多少重型武器,影響了他們的戰鬥力。
克秋殺他們還是帶了幾十門的,可惜***帶得不多,張苞打算留在關鍵的時候才用,不捨得浪費在攻城上。
長安城是幾朝古都,經過歷代皇朝的經營,這裡城高牆厚,堡壘森嚴,可謂固若金湯。而且長安城足有十個城門那麼多,如果蜀軍要分兵到十個城門,每個城門只能分到幾千人馬。
而長安城中的守軍足有十幾萬人,如果魏軍鐵了心要選擇一個城門突圍,以十幾萬人衝擊幾千人,就算蜀軍是全火器部隊也不一定擋得住,更何況現在北路軍大部分是鮮卑騎兵。
貪多嚼不爛,就算張苞想兼顧所有城門,也不可能困死魏軍,還容易被各個擊破,所以他乾脆將兵力集中在一起,其他城門只是象徵性放少量部隊作為警戒和偵察。
佈置好部隊後,張苞讓人射了一封勸降信入城,盛意拳拳邀請曹丕加入蜀漢陣營。勸降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張苞卻偏偏那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