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東吳來人
對於劉厚的話,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很有道理,這種道理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的,這個小皇帝轉戰千里,從南中到嶺南,再出楚地到荊州,部隊越打越多,到了後來人數是當初從成都出發時的十倍,後勤壓力那麼重的情況下,他竟然沒有再從成都調撥過一粒糧食。
諸葛亮雖然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但是,事實擺在面前,他就是做到了。他不但能搞到大軍所需的糧食,還能保證當地的民生不但沒有變壞,反而越來越好,大軍所過之處沒有因為戰爭而出現大量流民,由此可見,這位小陛下並不是靠掠奪民間供給軍需的。
既然不是掠奪民間,沒有做那些動搖國本的惡事,諸葛亮自然不好再多說什麼。討論繼續下去,現在討論的話題是,先打那個國家,魏國和吳國都是必須要滅掉的,曹丕和孫權都是竊據大漢江山的逆賊,必須予以討伐。
可是,總不能兩個國家一齊討伐吧,總要有個先後順序才行的。在原來的歷史上,在劉備死後,蜀國和吳國再次結盟,起碼在表面上還是結盟的,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去打魏國,沒有再和東吳開過戰。
但是現在不同了,給劉厚帶著大軍由南至北一路攻伐過去,拔城無數,蜀國與吳國早就撕破了臉皮,對於蜀國來說,魏、吳兩國都是一般無二的敵國。
這個時候選擇先打哪國,後打哪國就要有所計較了,有時候如果選擇錯了,很可能導致全盤皆輸的局面。郭攸之是贊成先打吳國的,他跟隨著劉厚一路打過來,和吳國#軍隊多次交手,對東吳的軍隊和他們國內的現狀比較瞭解。
他認為現在東吳已經基本上被打殘了,精銳盡喪,雖然還有不少部隊,但是能堪大用的已經沒多少了。正好趁著現在東吳虛弱之機,一舉吞併吳國,然後再集中全力北伐曹魏,此為“柿子先挑軟的吃”之策,劉厚也頗為贊同這一觀點。
諸葛亮卻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東吳現在雖然虛弱,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尤其是東吳以水軍著稱,依託著雲夢澤這個超級大湖,想徹底滅掉它很難。
如果東吳眼見陸上事不可為,將部隊撤入雲夢澤,化整為零,變官軍為匪寇,不斷襲擾沿岸,到時候蜀軍將陷入無休止的剿匪泥潭當中,很容易將蜀國本來就不是很強的國力拖垮在這裡。
不得不說,諸葛亮還是很有眼光的,東吳的確有在陸上打不過就退入雲夢澤的打算,不但云夢澤,孫權甚至還找到了夷洲(臺灣)這條退路。所以如果劉厚下定決心想先滅掉東吳,諸葛亮的擔心很可能會成為現實。
然而要打曹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年赤壁之戰之時,曹操號稱有八十萬1大軍,雖然說有誇大的成分,但是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魏國軍勢之盛。
赤壁之戰離現在已經十多年,經過這麼多年的休養生息,當年魏國損失的兵力估計早就得到補充、恢復,現在魏國的軍力比當初赤壁之時,只強不弱。
事實上,根據一些情報,諸葛亮估計魏國的軍隊總數達到驚人的一百萬2,雖然這些部隊都分散駐守各方,特別是在北方,因為要防範少數民族的入侵,也牽扯了相當大數量的軍隊,但是,魏國能拿出來和蜀國決戰的部隊仍然不少。
這樣看起來,魏國是一塊實實在在的硬骨頭,要啃起來可沒那麼容易,一不小心就會被崩掉幾顆牙齒。
正當君臣幾人商議來商議去,決定不下是先攻打魏國還是先幹掉東吳時,小太監黃皓來報告:東吳使者求見。
眾人不由得一愣,東吳現在遣使入成都求見蜀國皇帝,難道他們想議和?特別是劉厚,對此特別感覺驚訝。要知道自己前前後後滅掉他們超過二十萬的軍隊,侵佔了他們大量的領土,還俘虜了他們數員大將。
雙方現在應該是勢成水火才對,大家有談判的空間嗎?劉厚始終還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政客,對於古代縱橫家的瞭解還不夠深。古代的國家之間,時打時和,一時如仇寇,一時又和親的事情太常見了,國家之間講究的是利益,可沒有多少人和你講感情。
正如西方那位鐵血首相說的那樣:“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國與國之間,可不能一味任性下去,有時候要懂得顧全大局,除了戰爭其實還有很多外交手段可用。
也是劉厚大驚小怪了,在《三國演義》中,關公被陸遜使詭計害死,後來劉備率七十萬3人為其報仇,在夷陵之戰中又被陸遜火燒連營擊敗,七十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滅,劉備也在該戰失敗後因羞怒交加而病死。兩國可謂因此結下了死仇。
可是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等人力主和東吳議和,劉禪也好像忘記了和東吳有血海深仇,竟也答應派人去東吳和談,兩國從此又重新結盟,共同抗魏了。
這種情況,就像兩個玩過家家小孩一樣,今天你罵罵我,我罵罵,明天你打打我,我打打你,後天說不定還是好朋友,又一起玩了,而這恰恰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真實寫照。
君臣幾人只得暫時結束了商議國事,宣東吳使者覲見。很快,東吳使者就進到殿中來,劉厚抬頭一看,來人年約半百,頭髮花白,臉長如驢,神態依稀間和諸葛亮有一絲相似之處,來人不是別人,正是諸葛亮之兄,時任東吳綏南將軍,封爵宣城侯的諸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