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三十三章 論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三章 論刀 (1 / 2)

第三十三章論刀

上回說到,郭攸之問沒有千里眼,怎麼看到千里之外,從而攻擊目標。劉厚沒有回答他而是繼續道:

“呵呵,我再告訴你一個厲害的,我們的霹靂雷如果發展到極致,只需要一枚就可以將一個城市摧毀,你相信嗎?”劉厚繼續不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再丟擲一枚重磅**。

“這,這,這需要多大的霹靂雷啊?”郭攸之繼續吃驚道。

“呵呵,郭先生,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當武器裝備發展到那個程度時,你覺得你剛才說的什麼後勤補給、人數、謀略什麼的還有用嗎?”

劉厚沒有跟他詳細解釋那些通天的手段怎麼去實現,因為要給一個古人解釋人造衛星、**、無人駕駛飛機、核彈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其實他對這些東西瞭解得也不多。

“太子殿下,這些都是神仙手段,豈是凡人能掌握的。”

“唉,現在我們的確是掌握不了這些手段,而且就算掌握了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算了,不說這個了,還是著眼目前吧。我覺得藤甲軍所用之刀太笨重了,不知道你們覺得怎麼樣?”劉厚道。

“的確有點笨重,這種刀給武功高強、力大無窮的大將用正好,但是對普通士兵來說,就太重了,他們不可能支援太長時間的劈砍。”趙雲對這個最有發言權,他也有同感。

“要想辦法減少刀的重量才行,當然,前提是要保證殺傷力不能降低。”劉厚道。

“其實重量本身也是殺傷力的一部分。”趙雲道。

劉厚明白他的意思,用物理學的語言來解釋這叫勢能。將刀揚起來就是一個積蓄勢能的過程。揚起重刀比揚起輕刀更費力,但是相應的,積蓄的勢能也會更多,劈砍時殺傷力自然也會更大。

“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怎麼樣的重量既能保證殺傷力,又可以節省最多的體力。”

說到這裡,劉厚想到了倭刀。倭刀的原型出自唐代時的唐刀,本來就是倭人偷學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所以就算劉厚拿這種倭人的東西來用也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唐刀最早是沒有弧度的,在唐代末期時出現了一些帶有略微弧度的唐刀。而後在宋代前後,倭國根據我國的唐刀發展出具有獨特形狀的倭刀,而且大量出口給天朝。

可見倭國是個很善於抄襲與山寨的民族。但是同時,他們也善於將學來的技藝精益求精,甚至超越原來的老師。

所以在近現代,倭國的科技與經濟水平超越了天朝甚至一些西方國家,客觀點來說,他們雖然是個生性殘忍令人討厭的民族,但是他們的某些精神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言歸正傳,劉厚想起了改造刀具後,二話不說,叫人拿來紙筆開始畫畫。

劉厚小時候家裡窮,沒上過什麼興趣班,那時候學校也是應試教育,美術、音樂這些課在學校變得可有可無,所以他的畫畫得很難看。

劉厚畫的就是他印象中的倭刀,可惜,他沒有見過真正的倭刀,只是在影視作品中見過樣子,憑著這點記憶,劉厚畫出來的是倭刀似是而非。

趙雲湊前一看,太子殿下畫的刀是一把刀柄很長、刀身窄長,刀的尾部略微彎曲、刀身上還有一條溝的奇異兵器。

刀柄很長趙雲可以理解,那是為了方便雙手握刀,藤甲軍現在的劈砍動作就是雙手完成的,這樣的刀柄相信比現在的刀更好握持。

刀身中央有一條凹槽趙雲也明白,那是用來放血的血槽,很多武器都有類似的結構,可以使人更快地失血。

但是刀身弄得那麼狹窄趙雲就不同意了,他看著劉厚在圖樣旁邊標上的數字,就更疑惑了。

劉厚也不知道倭刀各個部位的引數,他也是估摸著寫的。他將刀背厚度定在約4毫米到7毫米之間,最厚的地方就是靠近把手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刀身背厚足足有7毫米,然後逐漸縮小到4毫米,到了最後一寸來長的刃尖處就薄得像紙了。

刀身最寬處約35毫米,也是在靠近把手的地方,然後逐漸縮小到30毫米,刃尖處進一步縮小成尖。

“阿斗,恕我直言,這麼薄、這麼窄的刀,如果遇到敵人的厚背刀,很容易被砍斷。除非像你的寶劍一樣,用頂級的百鍊鋼在外,裡面再夾一條軟鋼使它有足夠的彈性。”趙雲道。

他一直教導劉厚武藝,雖無師傅之名,但有師傅之實,在劉厚再三堅持下,加上現在年紀大了,到了可以倚老賣老的年紀,所以他也稱呼劉厚為阿斗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