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發展,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特別是油車,比起幾十年後的電車,要慢多了,其一是因為油車的結構比電車複雜的多,其二就是油車市場已經成熟,要推出符合市場的車子,就得達到別人大廠的平均水準,而電車剛剛崛起的時代就沒這種需求,只要贏過油車就行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新勢力能夠在2018年左右崛起,但他們崛起5年後,其他人就沒辦法走同樣一條路的原因了。
如果不是有著內地市場,那陳志文即使收購了某個汽車公司,恐怕也不敢奢望能夠有一天,能夠將這個公司發展起來。這與家用電器還是完全不一樣的,家電行業,要簡單的多,不過,也是因為有了內地的低成本、高教育人群的普及,也才讓美的電器有機會,去爭一下前幾的位置。
在陳志文初期所規劃的實業產業版圖之中,更早更有野心也更容易實現既定目標的,其實還是家電行業,不說什麼國際環境、專業因素、技術迭代這些連陳志文都不懂的各類因素,最簡單一點,後世20年後,也就是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國內的很多本土家電電器品牌就實現了這個目標,如果他們能實現,那陳志文擁有更好的條件、更早時間的準備,那成功的機率,自然要高的多,相反,汽車行業難度太大了,如果不是靠著電車彎道超車,那到了2035年,內地傳統油車能不能成為全球汽車領域一極,都不確定。
在內地,美的集團一共有三個大型生產基地,分別在燕京、上滬及深海市,前兩個是內地的超級大城市,後一個則是改開的初始地,三個地方有著同樣的特徵,那就是有著大量的高教育人材,在美的提供更好的待遇之後,便可以大規模吸納其中的精英,再透過適當的培訓之後,便可以擁有大量不弱於歐美日的高技術工人群體,而人工成本方面,就實在是低太多了,誇張一點來說,幾十比一,這在成本端,能夠帶來的,是無與倫比的優勢。
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產業鏈方面比不過已經成熟的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實際上,後世內地的人工成本上去之後,也就是靠著完善的產業鏈,才能夠避免大量產業出現轉移,以及保證自己的商品在國際上仍然有著無與倫比的價效比。
而這一點,就是需要依賴早期美的在國內的大量投入了,一方面自己直接投資部分產業,另一部分則是鼓勵香港的供應商來華投資,共同打造相關的產業園,第三則是與汽車行業一樣,培養本土供應商,三管齊下,經過了接近10年的時間,如今,在燕京、上滬、深海三個城市,已經都擁有了相對完善的整條產業鏈。
在參觀完AMC的工廠之後,陳志文便來到了同樣位於燕京市的美的工廠,如果算上週邊產業的工廠,這個基地的面積,絲毫也是不低於AMC+五菱的,甚至因為相對來說,算是偏向於輕工業,能夠直接帶動的就業人數更高,且因為基本上都是國產化生產,技術含量也沒汽車零部件那麼高,更能夠帶動本土工業的發展。
“陳生,這裡就是我們的壓縮機制造工廠,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亞洲最大的壓縮機工廠,在生產數量上,已經超過了日本的鈴田壓縮機工廠。”一名約40歲,身穿正裝的中年男子,對著陳志文介紹道。
“數量上超過了,那其他有什麼方面,沒有超過?”陳志文一瞬間就抓住了這句話中的定語,這就如同後世懂車帝上一堆汽車排行榜,只要前置定語夠多,那怎麼著,什麼車企的車型都能成為榜首,或者至少說前幾。
“在總銷售額上,還是比不過鈴田的,他們的壓縮機,不僅僅是供應家電領域,還有很多工業領域,而且即使在家電領域,其質量以及知名度,都還是在我們之上的。”中年男子尷尬的說道。
“嗯,這也正常,小日本那邊,還是有很多古老企業的,幾代人只研究一種技術,做的精很正常。”陳志文沒太在意,繼續說道:“不過論學習能力,我們華人絲毫不比日本人差,日本人的技術,其實很多也並不是自己單獨研發出來的,而是跟著歐美,得到人家的理論,再以自己的模仿能力及高效生產能力來搶奪市場,所以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也是這樣的事情,搶日本的市場,特別是家電領域,我們的壓縮機,主要還是供應自家的家電,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成績,完全是因為我們的家電賣的好,而壓縮機、電機這些零部件,也是獨立公司的,所以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在國際市場上,與這些企業鬥上一番。”
自己初期,在實業領域的佈局,與大部分傳統創業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最基本的邏輯是利用更容易賺錢的地產金融先獲得第一桶金,以及後續大量的財富,然後在合適的時機進軍零售行業,或者與很多未來的那幾家零售巨頭打好關係,從而在他們初期的時候獲得一些優質資源,最後在市場終端,獲得了很大的優勢。
美的初期的風扇,就是靠著這個邏輯來發展的,當有了一定的市場之後,便可以利用這個市場的經濟回報及各種質量問題、技術問題反饋,從而可以讓工廠部門實行技術研發的迭代,以及後續研發方向的定位,順便還可以慢慢的打響品牌,構造終端的售後等等,最終,再慢慢進軍其他的家電市場。
再加上陳志文的先知金手指,無論是地產金融投資還是零售行業的佈局,在多年後便得到了指數級的回報,不僅僅是金錢本身,還有就是各種資源,從而又進一步鞏固了自己旗下實業公司在終端市場的優勢。
這是作為一個穿越者,最划算最快捷的方式,控制了客戶端,自己產業端只要沒什麼大問題,價格價效比較高,那邊可以快速鋪滿市場,從而形成了絕對的良性迴圈,要不然,按照一般正常企業如海爾的發展路線,至少需要20年時間才有可能成功,且規模還比不上如今。
不過這樣快速成長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技術方面的不到位,倒不是會有什麼問題,而是比不過傳統的巨頭,這其實也正常,投入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與時間,前者美的不缺,遊戲部門有著天大的利潤,可時間這一塊,也不是靠著砸錢就能完全避免的,砸錢可以讓研發速度加快,但也是有個極限的。
另外,就是市場認可問題,美的旗下的子公司造的零部件,美的也許認可,可其他公司就未必了,而如果想真正的將技術做大做強,那就必須要把這些子公司給單獨拎出來,讓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一番才行,如果也能拿下一部分其他公司的市場,那才能說明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