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他有一劍> 第一百四十七章 六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七章 六道 (4 / 4)

符合天道的“不滿”是有“欲”的,但不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欲”,而是為國為民為教的欲。

不符合天道的“不滿”歸根到底是個人的“欲”。儘管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欲”的表現有所不同,有的人是權欲,有的人是利慾,有的人則是食慾、酒欲、**等等,歸根到底也只是為自己謀取一點蠅頭小利。

《道德經》早就教導我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些千古名言,都是我們所熟悉,也是告誡我們要克服乃至消除不符天道之“欲”的座右銘。

人們經常批評《道德經》這句話,說它把人“引導到消極退縮的道路上去”,似乎人們無不滿、無慾就是一個“木頭人”。其實這是缺乏分析的誤解。生活在社會的人必然會有名利之遇,這是不可避免的。替天行道的人會有,逆天行道的人也會有。它們的區別就在於一個人的追求,體現在一個分寸之上。

《道德經》就說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由此可見,太上肯定了“名”,只是不能“甚愛”;肯定了“貨”,只是不能“多藏”。能夠替天行道的人,不滿現狀,做出成績,但是他們不會甚愛和多藏,因為他們並不以名貨為追求目標,當然他們不會受辱,也不會惹禍。

一些追逐名利之慾的人,他們貪得無厭,不擇手段,卑劣醜惡,越多越好,其結果只能被“名貨”燒身。這些無恥之徒如果多能成為“木頭人”,天下或許會更太平一點。

天道酬勤取典於《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尚書》“天道酬勤”,昭示勤奮逆轉人生的真諦。“地道酬善”出自《周易》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寓意助人行善,逢凶化吉。

春秋時,趙盾在翳桑看見一人將要餓死,趕緊給他食物。那餓漢卻只吃一半,趙盾問他原由,餓漢說想把食物留給母親。趙盾憐其孝心,讓他盡情吃,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

後來晉靈公襲殺趙盾,搏鬥中有一名晉靈公的武士突然倒戈一擊,救出趙盾。趙盾納悶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道“我就是當年翳桑的那個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時,武士不告而退。原來那名餓漢武士名叫靈輒,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俠士之一。

在儒家的不斷髮揮,人道一詞被賦予了更高的人文含義。人要真誠,做事如做人,先學做人、後學做事。

晏殊少年時,張知白以“神童”名義把他推薦給朝廷,召至殿下,正趕上皇帝親自考試進士,就命晏殊做試卷。晏殊見到試題,就說“臣十天前已做過這樣的題目,有草稿在,請另選試題。”宋真宗非常讚賞他的誠實,便賜他“同進士出身”。

入朝辦事後,當時天下無事,容許百官擇勝景之處宴飲,當時的朝臣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而晏殊卻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一天皇宮中給太子選講官,忽然皇帝御點晏殊上任。原來,皇上認為:“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遊宴飲,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麼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

晏殊上任後,有了面聖的機會,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說:“為臣我並非不喜歡宴遊玩樂,只是家裡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皇上因此更欣賞他,眷寵日深。仁宗登位後,得以大用(

要想不使自己的生命隨波逐流,靠的就是悟道和修行。只有轉為人身才能有更多機會修行。畜牲們整天要為吃喝奔忙,既要去尋找或捕捉食物,又要時刻提防自己被別的動物吃掉。吃飽後就是結交和養子,沒有修行的時間和機會,更不可能聽聞佛法和悟道。從表象上看,畜生道的壽命比人道短,但是,只要進入畜生道,要想出來就不容易了。稍大一點的畜生在畜生道里一般要轉五百世左右才能出來,少說也要一萬年。那些小微生物之類可能要在畜生道里待上幾億年之久。

餓鬼和地獄道的眾生更是苦不堪言,只有受刑受罪的份,每天都在驚恐萬狀地經受熬煎,更談不上修行。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道的一個月,餓鬼道的壽命最短是一千歲,相當於人道一千萬年。

壽命稍長一點的相當於人道幾億年。地獄道的一天是人道的二千七百年左右,壽命最短是一萬歲,相當於人道十億至萬億年。可是人生只有百年,與住三餓道的時間相比,簡直就是一瞬間,所以說人身難得。

天道的壽命也很長,僅“兜率天”的壽命就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在天道的修行速度,遠遠沒有在人道修得快。人間是苦樂參半,順逆皆有。天人則樣樣如意,想啥來啥,種種現成,日日享受,不思超越三界,當然修行不易精進。

有一方世界稱“北俱盧洲”,那裡人的壽命是一千歲,正是由於樣樣現成,事事如意,從不思念出離三界,因此也不相信佛法,所以那個世界與佛法無緣。

從各個角度來看,只有人道易接觸佛法,但相比之下人道的壽命又非常短暫。佛在《大涅經》裡說:“世有六處難可值遇,何等為六?一是佛世難遇,二是正法難聞,三是善心難生,四是難生中國,五是難得人身,六是諸根難俱。

”所以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如不珍惜努力修行,更待何時?因此,修行人要有緊迫感,切不可有絲毫懈怠之心而空耗生命對於每一個活著的人來說,死亡是未知之謎。只有體驗過死亡又生還的人和有一定神通的人,對死亡之謎才略知一二。無論從佛學的“不生不滅”道理,或是科學的“物質不滅”原理來看,都可論證到生命是不滅的。

生命表象上的死亡,是陰陽兩種物質暫時分離的一種現象。靈體相對**來說是真我,**是房子和軀殼。但是,相對本性來說,靈體還不是真我,靈體只是真我本性陰性的能量外殼,而本性才是不生不滅的真我。

靈體在宇宙空間不由自主地飄蕩,隨著你生前造下的業力之緣,又進入另一陽性軀殼中,新的生命又誕生了。轉世之後,你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一隻老鼠,也可能是一棵小草。如果你生前特別喜歡寵物貓狗,就可能因緣轉為貓狗,除非你是大徹大悟的覺者。

靈魂是一種帶有陰效能量的光團,民間稱之為靈魂。佛教的專用名詞稱其為“第八識”,即“阿賴耶識”,屬於一種帶有陰效能量的神識,而無陽性實體。因此,凡人肉眼是看不見的,只有有天眼神通的人可以看見。靈魂出竅離開**後,可以看見自己的**以及身邊的人在做什麼。此時與他們已無法勾通,靈魂說話因無陽性的聲音,所以常人是無法聽見的。此時,靈魂擺脫了**的束縛,非常輕鬆舒適,如釋重負。

對於生前飽受疾病之苦者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解脫。靈魂出竅後絲毫也不帶走肉身的殘疾和病苦,但仍帶有一些前世疾病的資訊。在剛離**的幾天裡,靈魂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多生多劫以來所造的一切身、口、意業因,以及多生多劫養成的一切習氣,如同程式,都儲存在第八識裡,靈魂無論轉世到哪裡,都會攜帶著這些資訊。

因為靈體屬於陰性物質,陰性物質有穿透性,因此,靈體可以從人體和物體中穿過,感覺非常輕鬆自如。一般來說,人的靈魂被稱為“鬼”;動物的靈魂被稱為“妖”;小植物的靈魂被稱為“怪”;當眾生修煉到比較高的層次,有了很大的能量,而又未開悟,靈魂的心理意識如偏極一方,此時則稱為“魔”。

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妖、魔、鬼、怪。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他們不瞭解,肉眼看不見他們,但第六意識有時又會感覺到他們,有天眼的人有時也會看到他們,因此,人們常感到迷惑和恐懼。其實,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是普通的眾生,只是我們對他們不瞭解而已。我們是以陽性為主的生命,他們是以陰性為主的生命,相互間不易勾通,才會產生恐懼。鬼都有五通,只是沒有漏盡通,因此,鬼對我們世間的事,幾乎什麼都知道,但在道理方面又是較糊塗的,也儲存了多世以來的各種習氣。

其實,他們每時每刻都與我們在同一體中,並不應該有什麼可怕的。我們人的**和靈體本來就是陰陽互根,相互依存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