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國氏後向氏就開始抱怨,國氏看他火氣小了才問:“你偷的是什麼啊?”向氏說:“你說偷東西嘛,我回去路上就開始偷了,最開始是別人曬的破鞋子,我想破鞋子雖小,但偷東西不能在乎小,我就偷了,於是只要看可以偷東西我都偷。不能不說我已經為偷竭盡所能了。”
這下給國氏搞的很傷心了:“哎,你偷錯東西了!我給你說我偷的是什麼啊,這天下有天時地利,我偷竊天時地利。這還不算,我還偷竊天雨偷竊山林之澤來滋潤我的滋潤,我還在地上偷竊野獸,在水裡偷竊魚鱉,這幾樣東西沒有我不偷的,因這下都是天生出來的,所以稱之為偷啊!偷天老爺的東西是不會有災殃的,而你偷的都是有主之物,是別人的財產,你偷這些被問罪不能怨人啊!”
這一番話讓向氏腦袋很迷糊,覺得這人又要騙我了,於是去請教東郭先生。東郭先生說:“你全身的東西都是偷的啊!偷竊陰陽之氣來成就你的性命,完善你的體型。更何況這些身外之物,哪一樣不是偷來的了?誠然天地萬物是不能分開,但認為它們是自己的,這是糊塗啊!國氏以道理偷竊天地,誰也說不出他不是,你以個人的能力來偷竊他人,把所以被問罪。認為有公私之別,是偷盜,認為沒有公私之別,也是偷盜。
但把公共的東西當做是公共的,把私人的東西當做是私人的,這是天地之德,天地的道理,類似於俗話中的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如瞭解天地之理,誰是賊了?誰又不是賊了?”
在一個村莊裡住著一個十來歲、腿患殘疾、父母雙亡的孩子。這個孩子不但孤苦伶仃,而且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往來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過,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十分不便。每當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
但年復一年,誰也沒想改變它。只有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堆在河邊。人們看到了,就問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撿石頭堆在河邊。孩子回答說,要修一座石橋,為鄉鄰行走方便。眾人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在說瘋話,大多哈哈一笑了之。
可是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堆成了小山。鄉鄰開始改變認識,併為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投入到了撿石、採石、修橋的行動中。
鄉鄰請來了工匠,開始建造石橋。這個殘疾孩子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橋尚未建成,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崩瞎了雙眼。人們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說哎呀,這麼可伶的一個孩子,一心為大家,卻招來這樣的報應。可是這個孩子本人卻毫無怨言,每天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幹著力所能及的活。
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修成了。眾人歡呼喜慶之餘,無不將伶惜、讚歎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條腿殘疾,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身上。孩子雖然什麼也看不到,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
很快,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壯壯行色。可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眾人發現孩子已被巨雷擊中,倒
地身亡了。眾人驚呆了,隨後壓抑不住的情感噴瀉而出,嘆息孩子命苦,指責蒼天不公……
就在這個時候,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公幹至此。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質問相爺: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被村民情緒所帶動,揮毫疾書,寫下了“寧行惡勿行善”六個字後拂袖而去。
回到京城,包相公將公幹之事連同路上見聞奏明皇上,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事得惡報之事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後還是為題那樣六個字覺得不妥。
沒想到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原來前些天,皇上新添了一位龍子。小皇子十分招人喜愛,可就是整天啼哭。於是皇上特意讓包相公去看看。包相公見那孩子肌膚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
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寫的那六個字“寧行惡勿行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趕忙伸手向字擦去。包相公伸手這一擦不要緊,小皇子胳膊上的字跡瞬間變得蹤跡全無!
說來有趣,皇子手上的那六個字在包拯眼裡是字,在別人眼裡卻只不過是塊胎記。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包相公抹去,唯恐抹去了福根,便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包拯連忙跪下,口稱“罪臣該死”,然後將自己在氣頭上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皇上甚覺蹊蹺,命包相公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
包相公枕上陰陽枕到地府一遊,真相盡顯。原來那孩子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神原來安排,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
於是神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
閻王爺問包拯,三世惡業一世還,你說是好還是不好?一世還了三世業,因為他專行善事,心裡只是想到別人,毫不考慮自己,某些方面已達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積德甚多,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
唐貞觀年間,從長安城來了兩位道人,說是久聞老君山的靈秀之氣,準備上山修煉長生不老術。他倆不顧山高林密,道路險峻、狼嗥虎嘯,終於爬到了頂峰。老君山頂地方不大,幾乎沒有多少平地。
他倆環顧四周,發現往東南方向崖下有一個巖洞,裡面似乎有人影在晃動。走近一看,原來有一位精神矍鑠,閒雲野鶴的老者在洞中打坐。老者見兩位年青的道士大氣吁吁,衣衫不整,非常奇怪,問他倆為何要到這密林深山,道士向老人說明了打算在此修煉道術的想法。
老者搖頭笑曰:“修仙成道,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裡來,只要心誠專一,修煉道場處處皆有,也一樣能長生不老。”“修行關鍵在於道德修養。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樣自然就積了功德。我之所以長壽就是這個原因。”
老者正襟危坐,侃侃道來:“修行的主旨歸納起來有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得殺生、不得飲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盜、不得好色。”“十善就是:孝敬父母、忠誠於君主和老師,大慈大悲對待一切,容忍他人的過錯,勸戒他人與世無爭,不做壞事,危急關頭寧可自我犧牲保護他人,愛護動植物,修橋補路和植樹,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如排除險情,經常誦經和常供奉神靈。”“遵守五戒十善會得到神靈的護佑,你們還是下山回去修煉吧!”兩個道士向老人告辭下山去了,他們恪守五戒,廣行十善,果然長壽。
道教的戒種類很多,有五戒、八戒、十戒、十二戒、老君二十七戒、老君百八十戒、初真十戒、靈寶戒等等。但所有這些戒律大都源於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