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也有,“諸紙錢,世俗有黃白之別。以黃者為金錢,上界仙真用之。白者為銀錢,下界鬼神用之。吾鄉尤甚。餘嘗得報應,然後如金錢,鬼神非不可用也,特猥劣元得用耳。若焚金錢,自作金錢用,有甚違礙,但價高耳,奈致虛立成儀。
自至元以來,冥府盡用鈔,與世間一同紙錢,皆元用影響,略然不知其鈔若何。往往通券及經之屬,皆謂之鈔。諸開度壇,若法師自為傳法,經籍度師修建。或為在俗祖父母父母修建,雖君前臣名朝奏章表元妨,而攝召鍊度給付,終有室礙。法不可任責,合請同志關行攝召,不可呼姓名及遣將追取,皆有礙鍊度。
無論在道教大型超度還是普通的超度法會中,一般都會焚化紙錢和元寶。很多人也許會好奇,這些元寶被誰拿走啦?既然都已經南宮受度了,還要錢幹嘛?難道真的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被祖師爺拿去打發小鬼了?
當然,在道教信仰中焚化的紙錢和元寶,專門有神仙來管理,還有一大幫“神伕力士”搬運。這些“神伕力士”聽令於玄壇,做搬運工作,雖然也算“仙”,但是品級較低,和生活在有道之鄉的大眾一樣都在修行。
說到這裡,很多人便將這些聽令於玄壇、做搬運工作的“神伕力士”當成了傳說中好像很厲害卻從沒有見過的“陰兵”,或者說是道教宮觀或者道長的“兵馬”。雖然很類似,但是有所不同,這些搬運值錢和元寶的“神伕力士”一般只聽命於威靈感應天尊“城隍爺”。
那麼,這些“神伕力士”是怎麼來的呢?
據道經記載,這些“神伕力士”,生前勇猛,歿後剛強。曾為英雄好漢,力舉百均;今作搬運冥夫,錢推萬貫。也就是說,這些“神伕力士”生前勇猛、剛強的英雄好漢及立功樹德之人,百年之後,魂人地府幽冥,主宰地府之神,以他們在世之時的人格魅力為標準,也要請他們做地府冥吏,因此地府的判官、將軍、元帥、使者、獄卒、神夫等多為剛正不阿、品行端正、立功樹德之士擔任,由城隍派遣。
在這些“神伕力士”中,有大家比較熟悉的趙大、錢二、張三、李四等冥吏,皆在城隍案下,聽令於玄壇,做搬運工作。當然,“神伕力士”們效忠於城隍爺,不僅在超度的時候幫忙搬運紙錢和元寶,而且在送替身、還受生債等道教信仰中也擔有要職。所以,我們平時張口閉口喊的“張三”、“李四”,說不定就是效忠於城隍爺的冥吏。因人人都來自於道,尊道貴德是我們本分,所以平時儘量少起外號,尊重別人自然獲福。
說起“神伕力士”和“兵馬”等事,就不得不說道教祭祀官將了。畢竟,在道教超度過程中,用到“兵馬”和“力士”的地方有很多,所以在超度時,有些地區的道觀也行祭將科儀,主要目的當然是要祭祀官將,使其有氣力幹活。在搬運紙錢前,當然也少不了祭將,這裡指的是祭祀“神伕力士”。
因為這些“神伕力士”和人一般都在修行,還沒有超凡入聖,在祭祀過程中多會設三獻、祭酒等。“具筵設醴召神夫,清點無殊姓字呼。滿酌方樽同暢飲,欣然運遞人幽都。”
所以,很多宮觀和信眾家中焚化紙錢和元寶時,都會祭酒和準備祭品,懂的人主要是犒勞“神伕力士”,但大多數人都在祭祖。試想,到底要不要犒勞一下呢?
《神伕力士科儀》指出,幽冥異趣,理固無殊。人鬼分途,事原相若。
觀夫肩挑揹負,陽世多受役之儔;應知車載夫抬,陰司有承差之輩。在道教法事活動過程中,焚香化表誦持仙經,禮請神吏臨壇,將所有紙錢元寶封條,然後交付給亡者,並要求其他餓鬼窮魂不得爭搶。
道教歷來重視修心,認為“修心”乃是明道的樞紐。太上道祖在《道德經》中強調“致虛守靜”才是“歸根覆命”的宗本,正是點出了“明道”在“修心”的玄奧。
蕭天石先生曾說:“虛極靜篤,繫心學與性學之本,為作聖功夫,亦為神化功夫”。關於“修心以明道”的具體行持,南華真人在《莊子?人間世》中提出“心齋”的修道方法進行了闡述。他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由南華真人“心齋”所揭示的“修心在明道”的功夫,不僅成為道門修心澄心以體道明道的理論基礎,更為後來的修道者所奉行與闡揚。
也就是說,“明道在修心”不僅是老莊之學的樞要,也是道教正一與全真兩大道派的修道總綱。正一嗣漢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在《虛靖真君語錄?心說》中雲:“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帥長於一體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壞也。
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動也。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其小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謂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來之自己也。
然則果何物哉?窈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強名曰道,強名曰神,強名曰心,如此而已。由是觀之,豈不大乎?豈不貴乎?”
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住行坐臥,常勤降心,聞見知覺,為病患矣。
並在答馬丹陽真人問:如何是覆命歸根曰靜時說:“
只要心不逐物去,不染不著,心定意不散、神不昧,便是歸根”。馬丹陽真人也說:舍家學道,爭奈心魔。心若死灰,自是精神沖和,真心無染無著。起慈心,更沒偏頗;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
而在《太上老君內觀經》這一部重要的道門經典中,更是直接將“修道”歸結為“修心”。太上道祖在經中說:“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雖彌綸天地,通神群生,但體現在人的生命中就是“心。”這也是太上視“修道”即為“修心”的理據所在。太上還說道:“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內觀於心故也。內觀不遺,生道常存。” 也就是說,大道雖然無聲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但我們只要用心體察生命本身的節奏就能發現她。常人不能明大道而保身長存,就是因為沒有細心觀照生命的本體“心”的奧妙。得道之人能夠與道合真而長生久視,就是因為向內深入體認了“心”的節奏與變化,通達了生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