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他有一劍> 第一百四十二章 逍遙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二章 逍遙遊 (4 / 4)

如果清高的談無爭,自己在廟裡逍遙自在,恬然自的享受十方信眾的供養和崇拜的目光,還高高在上看待來訪的信眾,一味的看輕別人抬高自己,還算修道嗎?只能算寄生蟲。

和尚道士就高人一等嗎?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易,都要承擔社會責任,因為信仰而供養宗教徒,他們或許將自己的生活費、工資毫無怨言的拿出來,無論迷信還是真心,都是希望這個善款能夠真正用於弘道,能夠真正幫助到其他人,能夠真正達到宗教徒許諾的結果。一粒米重如山都有信眾的祈願,十方供養因果大俱為人間的信仰,享受供養要配得起這個供養的。

某些經書中的說法更多是為了更好的獲取供養,利用功德、來生的幸福、往生極樂等等蠱惑信眾來獲取供養,宣傳供養宗教徒就是功德,供養宗教徒功德無邊;但是宗教徒何曾以公正心對待捐獻供養的信眾?

為了獲取供養而獲取,回饋信眾不是念兩句經文就能回饋的,回饋信眾不是許下一個來生的承諾就能解決的。憑什麼非要供養宗教徒?憑什麼要供養和尚道士?

西方宗教之所以在目前的狀態下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是因為他們注重回饋和分享,注重信眾與宗教徒之間的平等地位;那我們的和尚道士除了唸經和福報,能回饋信眾什麼?空口承諾還是死後的預期嗎?對於不聽不信的用所謂謗佛或者經文恐嚇嗎?

和尚道士都來源於紅塵,都要吃喝拉撒睡的,都是平凡人,不存在任何一個沒有毛病的和尚道士,如果存在一個完美的和尚道士,百分之百是經過包裝和美化的;不存在一個道德上十全十美的宗教徒,如果存在,百分之百是別有用心的。

如果要真正回饋供養,真正對得起信眾,必須平等對待;不是和尚道士因為念經或者修行給信眾帶來什麼,也不是供養和尚道士就帶來什麼好處,而是信眾因為希望和尚道士弘道和傳播正信而付出了金錢,是信眾養著和尚道士!

和尚道士應該回饋信眾,透過弘揚正信、傳遞正念,幫信眾更好的面對生活,讓宗教服務於信眾,而不是用死後的承諾交換這種供養,不是為了供養而供養,對得起供養的最佳辦法就是弘揚正信,摒棄迷信,減少蠱惑、恐嚇、利誘的傳教方式,更多的是傳道而不是傳教。

獲取供養不應該是目的,弘道正信才是目的,許下死後承諾或者來生的幸福永遠比不過今世的舉手之勞。不要把宗教做成謀取私利的工具,不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在江湖術士的地位上,不想做高僧的道士不是個好牧師,四海皆准的真理。

為什麼修行?為什麼隱居?

究竟為什麼修行?究竟為什麼隱居?

弘揚正信需要真正體悟道教的意義,瞭解什麼才是道士,非要避世才是道士嗎?不事生產逍遙自在?是為了隱居而隱居,還是為了修行而修行呢?

出世、隱居不是清高,不代表就超脫了,反而可能因為更看不開,才選擇了這條路,對於誘惑或者挫折,可能還沒有普通人更好的面對。

一定程度上,隱居修行的所謂高人,人情世故、社會貢獻、自我能力、道德觀念比不上一個優秀的社會工作者,他們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人品素質比不上一個謙恭有禮的正常人,對各種誘惑的抵抗力可能低於常人。

如果說要談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麼也是自私的追求自我而已,我們可以把隱居當作成人童話,但是,我們不能靠童話過日子,不能靠童話來生活,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安徒生。

由人才產生了宗教,不能由宗教來掌控人,如果一個宗教不能更好的讓人明智,讓我們變的更積極更自在,存在也沒有多大意義,如果還存在,可能只是為了某些群體的利益而存在,只是另有目的而存在。

不是宗教就是萬惡的,不是宗教就是美好的,宗教本身沒對錯,錯在什麼人在用宗教,錯在究竟用宗教表達什麼。所謂弘道,所謂行道,歸根結底,是為了正信,在網際網路時代,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必須做到的就是對宗教理念的堅持。

就如同愛情一樣,第一眼的感覺非常重要,對待信眾,要真正真心對待,無功利化的對待,就如同談戀愛一樣,珍惜美好的感覺,但有些人把“跟談戀愛一樣的心態去對待信眾”搞成了“跟信眾去談戀愛”;就如同把無為理解成無所作為,把無爭理解成逃避和無原則的退讓,都是不可取的。

弘道,先讓自己做個明白人,傳播一些最簡單的道理,把華麗外殼去除,讓信眾覺得你是人,然後再覺得你是可以信賴的人,然後再瞭解宗教。

都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修行,也是為了在皈依後更坦然自在、生活的更好。

總之,個人認為,崇拜的不是神佛,而是神佛所代表的真理、慈悲與智慧;大眾信任的不是道士、和尚的衣服、身份,而是宗教徒詮釋的文化、明智與信仰;坦然面對我們應該面對的一切,堅守底線詮釋符合我們時代的宗教,無畏無懼,無憎無惱,我心觀世界,世界即我心。

修道不必安什麼心,修行不在於我們多高尚,而是經歷後,怎麼提高我們的底線同時,戒律不是為了束縛人,而是為了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我們修道更多的應該是注重傳承與弘揚文化,讓道教在我們的時代以適合我們的方式綻放新的活力。

道教修行追求長生,但是,不能為了追求長生而長生,不僅僅要注重生命的長度,也要注重生命的寬度;把自己活成千年王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味的追求長生而不注重我們內心的修行,意義不大,一個人自私的活著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當不因道教的美好而喪失自己的判斷力,不因道教的醜惡而喪失對道教的興趣,因為嚮往光明而主動摒棄黑暗,因嚮往美好而自我修正的時候,才真正走上了信仰之路。

方外不必深山尋,觀照內心道自聞,非因出世無情義,非因入世多俗氣。

稱心以為用,合理以為行,循禮以為道,重信以為德。重情為君子,逍遙是神仙,隱居而聞天下事,居塵而有無爭心。

居士供養衣食母,勿因教義失正心,慈悲度世非口中,莫因玄奇失自身。明智而躬行,品高而平易,修道足下始,足下即有道。

是真逍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