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他有一劍> 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下名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下名劍 (2 / 3)

承影劍才真正算得上殺人於無形,因為據說它只有劍柄而無劍身,抽出劍時,你看不到劍的形體,只能隱約看見黎明

時分它投在牆壁上的影子。

它曾被春秋時期的衛國人孔周,到孔周的手裡已經流傳了十三代,在這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從未出鞘,後來終於被一個叫做丘來丹的少年借用報殺父之仇,然而此劍實在太玄幻,他的仇人看不到劍鋒,竟誤以為他在和自己招手,據說來丹揮劍三次.

仇人未死,只是感到腰間隱隱作痛,原來這把劍是殺不死人的,即使它能迅速割裂人的肢體,卻僅能留下細不可察的傷口,真真是兵不血刃,據說先秦時期有一個姓丁的廚師可以讓刀在牛身上游刃有餘地穿梭出入,牛在不知不覺間安詳愉快地被肢解.

第五把劍是魚腸劍,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

因為此劍劍身上的花紋猶如魚腸,曲折婉轉,凹凸不平,故而得名。據說清朝吳大皙藏有戰國魚腸劍的墨拓本,滿刃花紋畢露,就宛如魚腸一般。

其實不光是魚腸,劍紋還可以像龜文、像高山、像流波、像芙蓉。

關於名稱的另一種說法是此劍也稱魚藏劍,就是由於它小巧得能夠藏身於魚腹之中,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的劍身細長柔韌,能夠沿魚口插入,在魚的胃腸中曲折彎轉,而抽出時則恢復原形,鋼韌無比,熠熠生光。

另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為諸多名劍中十分小巧的一枚,如短刃,如匕首。相傳歐冶子使用赤堇山之錫,若耶溪之銅,經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製成了五口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和巨闕。

善於相劍的薛燭也曾評價過這把劍,他的說法是,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

原來這把劍生來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來弒君殺父的,它這種孤膽勇決的宿命令人不寒而慄。後來越國進獻寶物給吳國,這柄劍因此由越而入吳。

吳國公子光欲殺王僚自立,乘吳國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魚腸劍,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魚腸劍由此聲名遠揚。

第六把劍是龍淵,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

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縹緲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也就是諸多電視劇中乾隆老佛爺動輒拿出來賜給大臣自裁那把至高無上的帝王之劍。

此劍鑄造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一個無法知道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

春秋時,名將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 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蕩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

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蹤。

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

伍子胥悲悔莫名。

第七把劍是太阿,楚國鎮國至寶,是把威道之劍。

傳說楚國的都城曾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君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

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子、干將所言不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