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學業。
餘真意去看了一下,書院中的學生,學的都是些什麼呢?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儒家經典,餘真意每樣都買了一本,打算在路上看。
學子每天的學習時間劃分成起床後、早飯後、午後,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規定的學習任務。而且既有自學,也有討論,還有先生解惑,還是很很好的。
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書院還有考試製度,主要考查德行和學業兩大方面。每個月有三次小考,考得好的,成績一出來就有物質獎勵,並且還會累積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則升級,也與經濟利益掛鉤。
德行考試的考核標準一般因山長的習慣而定。
例如,老山主主持齊魯書院時時,提倡自覺自勵,不做硬性規定。
而普通的書院,則從更實用出發,對儒家倫常做了具體化的規定。
例如,不尊敬師長、不孝敬父母,就可能受到被除名的懲罰,那種嚴重踐踏院規、破壞倫常的,書院不僅會將其除名,還會報官立案,並永遠不許再入書院。
餘真意覺得,這種制度,非常不錯。
從書院誕生之初,飽含理想主義熱情的讀書人,就希望把書院經營成一方淨土。然而,在與現實的碰撞中,他們最終不得不讓步了。許多原先民辦的書院,就逐漸被官方“收編”。
這種收編,首先是從書院的經費著手。
書院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經費。
而書院經費的來源,多依賴於學田。書院興起之初,私人籌措辦院經費,主要也是靠私人的田產或別人捐贈的田產來供給。然而,僅僅靠捐贈,是不能滿足書院需要的。
因此,當官府開始給書院劃撥田產時,書院沒有理由不接受。民辦書院急劇縮減,越來越多的書院歸到官府手中。
在大唐,書院的常年經費已經由官府一次性撥給。享受政府撥款的書院,花起錢來也大手大腳。例如,為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生員提供一定數量的經費。考生如果科舉得中,更有豐厚獎賞,數目可達五十兩銀子。
不僅考中的生徒有獎,書院的先生也跟著有獎。
書院的辦學經費除了“官助”之外,主要靠民間集資、捐獻和書院創收、自籌,其中“學田”收入是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每個書院都會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很多時候,學生在書院讀書,不僅不要學費,而且“食宿費全包”。如齊魯書院,學生便“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業”。另外該書院“更欲立書舍,給膏火,招徠來學,以廣栽培”。
所謂“膏火”,就是學生學習期間的花費,大家俗稱“養士費”。“膏火”原本為資助困難學生的,實際使用時已普遍散發,生徒都有份。或給錢兩,或給糧谷,或錢糧兼給。
書院大多希望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棟樑之才,所以對學生的要求極嚴。以作息時間來說,不分冬夏,每天早上五時頭鼓,五時半二鼓,六時三鼓上課。
為了使學生都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書院還設有獎勵制度。獎勵的形式很多,既有精神鼓勵,更有物質刺激,如月課獎賞,積分升級。還有所謂的“獎賞錢”、“花紅錢”。
獎懲分明,是書院的基本學規之一。學生在書院不認真學習,不約束言行,也會受到嚴厲的懲處。齊魯書院規定:“學長稽查在院肄業生童,有不勤學勵行者,正言規勸;如其不從,稟明山長,加以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