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穿越古代:我在運河上做九品閘官> 第78章 他要走火槍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8章 他要走火槍流 (2 / 3)

“大人,需要多少個人!”彎著腰給火爐添煤的王小旗忙詢問道。

“先搞一座,我先看看!

至於,需要多少人?老王你看著辦!

還有,原料供應都充分,一天大概能出多少斤鐵料!”

趙雄詢問道。

王小旗沉思了一會兒,這會兒顯出一個大師傅的神情。

稍微嚴肅地答道:“啟稟大人,按照現在村裡的人手,只能堆起最小鐵爐,一晝夜可出產300餘斤。”

“300餘斤,啊!”

趙雄是來自後世的工業時代的,以前他們鄉的鋼鐵廠一爐,就是十幾噸。

著三百斤,太少了”。

趙雄想象中如果發生戰爭,他要走火槍流,在家丁不多的情況下,用鐵鏈反而比冷兵器時代用鐵,下降了不少。

最少他的家丁,大多數不需要全身披掛了!

但是一天300斤太少了,還不如他從空間碼頭倉庫裡面,直接拿無縫鋼管好了!

但每天的,也就拿出跟自己重量差不多的無縫鋼管,如果想大規模造槍的話,還是杯水車薪啊!

趙雄看過他老爹給他留下來的雜記,知道此時,大康民營冶鐵的規模和技術不僅比前代有巨大進步。

也是當時世界最領先水平。

同時以廣東佛山鎮為主,發展成為一個冶鐵鑄造中心,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工業化城市,各種冶鑄工人在二三萬人以上。

而官營最大的遵化鐵廠,人數最多時不過才5500人。

福建漳州龍溪冶鐵高爐一爐多至一千五百人。

永平元年時期,山西夏縣溫峪山聚集開採鐵礦者六七萬人。

現在民間使用的平爐體形比官爐大,通常情況一日夜可出鐵10000斤,最高可日產生鐵20000餘斤。

而且民間鍊鐵已使用活塞式鼓風機,結構功能與近代鼓風裝置一致。

國外使用活塞推動和壓縮空氣的鼓風器,那還是在第1次工業革命才使用的。

使得生熟鐵串聯冶煉工藝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另外煤炭冶鐵也有更大程度的推廣。

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