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駕崩,此乃國殤,須通傳天下。
不過,國不可一日無君,在給皇帝冶喪之前,須得先立新君。
由新君主持先皇葬禮。
目前丞相聞綱等人能夠擁立的新君,只能是太子姬驁。
其實在眾臣迴轉洛邑,最終決定擁立太子為新君之前,也有過很多毒計。
例如軍部尚書班棣就獻計,可嘗試封鎖先皇駕崩訊息,以其它急務又或者是先皇的名義聖旨,召在外的四皇子與七皇子急歸洛邑。
然後再論其它。
到時候無論是軟禁四皇子還是七皇子,又或者是擁立這兩位中的任何一位,都可以減少很多麻煩。
正常情況下,軍部尚書班棣的這個方略,還是有可行性的。
可是仁尊皇姬隆被刺,乃是眾目睽睽之下,數千大周貴族親眼目睹的情況下發生的。
這種情況下,封鎖訊息那是一個壓根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最終,軍部尚書班棣的這個方略被扔到了角落了。
按丞相聞綱的說法,恐怕先皇駕崩的訊息此時此刻已然傳遍四方權貴了,何談封鎖。
現在最重要的,是先定下大義名份。
何謂大義?
洛邑的貴族支援的,即是大義。
能夠掌握巡天司與秘監的就是大義。
能夠掌握拱衛洛邑的中央禁衛軍的,就是大義。
能夠獲利大周各州州牧承認上了賀表、宗室擁戴的,即是大義!
能夠將大周的三件鎮國至寶掌握到手中的,就是大義!
所以,丞相聞綱與群臣,大周左右宗令,在洛邑的五位議政親王以最快的速度,擁立了太子姬驁為新君。
同時,一系列的政治交換也就此開始。
還沒有給仁尊皇姬隆冶喪開始,一道道以新皇姬驁的名義加封各方的恩旨,就被內監給送向四面八方。
意思也很簡單,我做了皇帝,大家都有好處!
大周的朝臣們,自然是樂見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