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鴉雀無聲,一個個睜大眼睛看著王岸然。
新任技術總監谷亮第一個問道:“王總,CPU頻率1Ghz,那麼前端匯流排頻率多少,倍頻設計多少,目前現有的北橋晶片,PCI匯流排,記憶體及其他匯流排可能跟不上處理器的速度,這會形成巨大的瓶頸,發揮不出處理器應有的效能。”
“Good,這個問題提的好。”
在奔騰之前,前端匯流排等同於CPU頻率,奔騰之後CPU頻率提升速度遠超前端匯流排的速度,這就引入了倍頻這個概念。
而王岸然提出的1Ghz的CPU頻率,行內人很快就意識到,必須大幅度提高匯流排頻率,才可以與北橋晶片交換大量的資料,發揮CPU的效能。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假設你用的銳龍3900處理器,配套的不是DDR四代3200記憶體,而是第一代的DDR400記憶體,效能損失至少80%。
原因很簡單,資料交換滿足不了處理器計算的需要,也就是說,處理器根本喂不飽。
而前端匯流排頻率提升之後,相應的PCI組建又跟不上,因此瓶頸一直存在。
王岸然喝了一口水,很明顯,慣性思維,一直以來fsb前端匯流排與PCI匯流排的頻率都是一致的,而實際上fsb根本沒有必要等裝置匯流排,能跑的快自然要跑的快一點。
這就涉及到記憶體技術,前端匯流排是和記憶體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比如在奔騰四年代,Northwood核心處理器,800mhz的fsb前端匯流排和雙通道DDR400完全鍥合,而這個時候的PCI匯流排介面才133mhz。
和以往一樣,王岸然雖然知道標準答案,但他可不願意直接說出來,不然手下的工程師們會少了很對樂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喜歡劇透的。
王岸然將目光看向谷亮,說道:“谷總監,你是怎麼考慮的?”
“CPU頻率提升到1Ghz,按照以往的估算,前端匯流排必須要提高到400mhz的頻率,記憶體這一塊現在是166Mhz,升級到180奈米制造工藝之後,缺口不算太大,可裝置匯流排同步提升,這需要整個行業的進步。”
王岸然喝了一口水,若無其事的說道:“行業不進步,難道我們CPU就不要發展了?”
王岸然這話說的有點重,谷亮有些尷尬的撓了撓頭髮。
死守固話思想,不創新,對IT/IC企業來說死路一條,作為技術總監更應該明白這一點,團隊需要做的就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問題牽著鼻子走。
這一點,是要敲打一下。
“CPU頻率比前端匯流排要高,為什麼前端匯流排與裝置介面頻率要一致。”
在一頓明示暗示之下,總算有人思考到了這個問題。
高階工程師於曉濤說道:“王總,我們可以試著在前端匯流排和裝置介面之間,引入QDA倍頻技術。”
一層窗戶紙一捅破,就沒什麼意思了。
王岸然點點頭,說道:“QDA倍頻技術只是一項技術措施,調節CPU主頻與前端匯流排以及裝置介面頻率的關係,我們要做的可不僅僅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