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理轉念一想,許維的提議也很有道理,於是就答應下來。
“許大人,府城之圍既解,是否可再派兵前往圍剿順天賊寇?”楊廷理有些愚直,認定能打垮莊大田部,必定也能擊垮林爽文,他卻不知昨晚戰鬥出死力的不是綠營兵而是許維所領的天白旗。就憑綠營兵的那幾下子,去唬弄善良的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還行,若讓他們去打林爽文,沒走幾里路都散個精光。
許維望著楊廷理很認真地答道,
“楊大人,您真那麼認為我們大清計程車兵是勇往直前的嗎?我看解解燃眉之急還行,指望他們消滅順****逆匪,真是難於上青天。還是等候朝廷的援兵吧。
況且就算你願意出擊,我看柴總兵也不願意。”
當柴大紀及永福從楊廷理處知曉這擊破賊兵的功績都算在自己頭上時,不由喜出望外,對楊廷理那是讚不絕口,另眼相看。誇獎他是臺灣百官之楷模,日夜堅守於城牆上,帶領義民們防範順天逆賊的攻擊,實是臺灣之棟樑。
楊廷理只是淡淡地稱謝,並對許維的妙算感到欽佩。他也為許維請功,柴大紀及永福二人滿口答應。
柴大紀與永福聯折上奏朝廷,敘說自己如何率民兵固守府城,順天逆賊又是如何的屢攻不克。及至最後大破順天逆賊於府城之下,斬敵六千,繳獲軍資無數,那場面描繪得天花亂墜。其實這功勞大肆摻進了水份,被擊斃的順天賊人只有兩千人,哪有折上所提的六千人。所謂的軍資也是從藩庫內提了些出來冒充。
乾隆帝見臺灣府城安然無恙,龍顏大悅,哪管虛報的事情。對一干人等皆晉一級官銜,並囑咐柴大紀務必在援兵登臺前守住府城並伺機反攻。
柴大紀倒並未失信於楊廷理,聯名折上重點提及楊廷理及許維二人的功績。乾隆帝對許維那絕對是念念不忘,思討著許維也該是時候寬免其罪,重新起用了。這許維是個幹才,逢此多事之秋,不重用實在有些可惜,那就等待一個最佳時機重用其出任要職吧!
許維下榻於楊府之內,這是由於柴大紀從楊廷理處得知許維的能耐後死活不肯放許維出城。這府城還需許維來防備,楊廷理畢竟是個文官,柴大紀不大放心。
既然被請進了府城,許維報著一副即來之則安之的態度在楊府暫住了下來。只不過這閒情還不出三日,鹿仔港的額勒登保便派人送來急信。
信上提及閩浙總督常青調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從廈門率兵渡臺,朝鹿耳門方向前進。陸路提督任承恩則率兵從江往鹿仔港方向而來。旋又命副將徐鼎士率兵從閩浙增援。
常青的意圖許維非常明確,他是想讓南路黃仕簡抵全臺咽喉鹿耳門,即以府城為基地,分兵南北兩路,以期收復鳳山、諸羅、彰化。中路任承恩抵鹿仔港,分兵以圖彰化。北路徐鼎士取淡水。約會日期,同時南北併力夾攻。
現在讓許維有些頭痛的是,諸羅到底要不要還給官軍?這諸羅若還在順****手中,自己則處境尷尬。諸羅城離府城太近,雖說城內都是自己所統轄的軍隊,可他們都曉得自己是順****的大元帥,一旦走漏風聲傳到官府耳內,許維實乃順****之大元帥則自己危險矣。若還給官軍,把知曉自己的人全部藉機除掉那自己就又可以名正言順地重新主持諸羅政務。
不過一旦諸羅還給官軍,則順****又危在旦夕。自己還不想這麼快就讓順天朝滅亡,好歹要撐足兩年的時光,讓清廷多耗些銀錢,這樣才能顯現出自己的才幹來。
許維想了片刻後,決定先讓額勒登保在鹿仔港堅守數日,要阻止任承恩上岸。從實質厲害關係上來說,自己從日本拉來的慰安團可是一批都沒來到,最起碼要等第一批的慰安婦上了臺灣島才能再放那任承恩入鹿仔港。至於是否歸還諸羅城則要看看柴大紀的打算再說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