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在這兒還雄心勃勃時候,搬遷進城內的西羌人心情可就沒那麼美麗了!
還不容易從遊牧轉為農耕的羌人,似乎又被硬打回了遊牧狀態,寬敞而空蕩的空架子城牆四個角,為了收納羌人,長安城可準備了不少,草原特產的皮氈包一晚上就搭出來七八萬頂,每一家羌人都分到了一座。
可好不容易才安穩休息一個晚上,第二天一大早,羌人們就又遭遇了他們簡直無可忍受,格外憤怒的對待!
“憑什麼要帶走我家孩子!”
真叫手無寸鐵了,聽著漢軍派來軍官喝令,一群羌人全都怒氣衝衝的站了出來,擋在了帳篷堆外面,還特意選出來幾個懂漢語的站在前面咆哮著。
可聽著他們的咆哮,一貫脾氣不小的漢軍軍官居然酸溜溜的向邊上一指,打著哈欠向邊上的帳篷堆指了指。
“幹嘛?你去問他們去!”
同樣是羌人,邊上已經幹了一年的東羌營帳堆裡,東羌人跟著來接人的軍官,東羌人則是樂不得的把自己家娃全都送了出來,跟在漢軍軍官屁股後頭,居然還排成了個整齊的陣列來。
“大行臺大人要召集孩子們幹活,全天管三頓飯,晚上回來還發十個銅錢!”
額,還有這好事兒?管飯不說,還給錢,跟漢人待久了,羌人就算是沒多少錢,都知道錢的作用,愕然的看著東羌兄弟們家的小孩跟著漢軍軍官排著隊走沒了影子,又看了看門口等候的軍官,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的羌人還是不得不讓開了道路,讓自己家娃也是跟著那些徵召漢軍背後,滿是忐忑的出了寨子。
把羌人家的孩子聚集起來幹什麼?當然是要實現王厚和電影裡大反派一般邪惡而不可告人的計劃嘍!
上學!
解決羌亂最好的辦法還是文化上同化他們,就像老米國人,從來不強調什麼黑人文化或者蘇族阿帕奇族文化,都強調的米國佬主流文化,相比於漢人,羌氐人的文化底蘊其實格外的淺薄,就好像大半張白紙那樣。
用《三字經》,《論語》,《孝經》這些漢家啟蒙景點去教導隴上羌氐的孩子們,直接影響對方下一代,至少讓他們有一個這時代漢人的三觀,然後他們回去還能影響自己父母,這是改變羌漢衝突最長遠辦法來。
不過這學校,現在實在是沒建出來,加上東羌,三十幾萬羌氐人,適齡學童男女都算上足足有三萬多,王厚格外能將就的把他們全都領到了三清觀的後院來。
早晨第一趟課也是甜頭,幾口行軍大鍋裡煮著香噴噴的肉菜粥,一個羌氐孩子能分個竹筒,還給個茶葉蛋,這在後世稀鬆平常的一頓早餐,可這個時代絕對算得上奢侈了,聞著香味兒,不少遠來的西羌孩童,口水都流了出來。
不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還真是被體現的淋漓盡致,羌漢矛盾沒解決,羌人之間自己的矛盾倒是生出來了,西羌的孩子可沒排隊的喜歡,聞著有吃的,直接一哄而上了,弄得看護的學院實習軍官一陣手慌腳亂,連呵斥帶哄把他們又退回了後面來,不情願的排著隊。
本來人一多,發早飯就滿了,聽著背後吵吵嚷嚷的聲音,前面那些東羌人子弟,已經受了一年基礎義務教育,也是束髮,穿上長衫校服的娃娃們,居然是格外經典的不屑撇起嘴來。
“哼!不知禮的蠻夷!”
…………
好孩子安頓完了,又該大人了,這頭心頭空落落的送走自己家的娃,那頭遠道而來又驚又餓的隴上羌,卻是又愕然的發現,自己家鄰居,那些東羌人又是穿著厚實的棉襖,舒服的哼著小曲兒扛著鐵鍬錘子,也是組成隊,有限的溜達向了工地來。
這長安城僅僅城牆的攻城還沒完呢!後世網上的段子,剛接了個大工程,給長城貼瓷磚,那是吹牛嗶!可現在卻是真的,生個長安城十幾里長的城牆,王厚都要貼上藝術青磚來。第一讀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