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葬明> 第一百九十章 再返北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九十章 再返北京 (1 / 2)

肖天健在三月初的時候,再一次離開了南京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道路,雖然這一次北上,即便是他還想再來一次御駕親征,別說內閣大臣不同意了,就算是軍中諸將也絕對不會幹,所以肖天健很遺憾的只能選擇妥協,不過他還是決議,要儘可能的靠近戰場一些。

於是他便以順道前去巡視北京城定都之事為由,到北京坐鎮,在那裡來直接“關注”此次北伐之戰。

在元月的御前內閣擴大會議確定了北伐作戰之後,大中朝這部龐大的戰爭機器便再一次高速的運轉了起來,這一次北伐不同於三年前的那次北伐,大中朝經過這近三年的發展之後,經濟基礎已經遠超當年相當多了。

最重要的是大中朝現如今已經沒有了南方和西北方向的後顧之憂了,可以集中國內更多的資源,來打這一場大決戰。

所以大中朝這一次才可以調集起遠超過第一次北伐近一倍的兵力和海量的物資來進行這一次北伐之戰。

這樣大的軍事準備行動,是不可能瞞得住遼東的建奴的,所以索性大中朝這一次也沒有刻意隱瞞,大張旗鼓的在全國各地透過官府作為喉舌,大肆宣揚建奴的殘暴,以及他們對漢人的威脅,並且宣佈要對建奴進行一次懲戒行動,號召國內各地富裕家族捐錢捐物或者購買戰爭債捲來支援這次對建奴的作戰行動。

這樣的宣傳當然會起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國內不少人還是支援此次朝廷的行動的,而且讓各地百姓感到放心的是,這次大中朝對建奴用兵,並未因為軍隊的糧餉,而增加各地的賦稅,而是透過發售高息戰爭債捲來進行籌措,徵糧也是採用的拿錢從民間採購的手段,而不是效仿當年大明朝向百姓增派練餉、剿餉、遼餉,來將負擔轉嫁到百姓身上。

如此一來,老百姓身上的負擔並未因此增加,朝廷拿錢購糧,老百姓和一些富紳感念與大中朝廷對他們的寬厚,也願意將手頭的餘糧賣給官府,一些手頭有錢的人,一時間還沒有什麼開辦工商業的思想,加上大中朝目前推行的政策也限制有錢人進行土地兼併,手頭的閒錢只能屯在地窖裡面沒用,剛好大中朝又推出了高息戰爭債卷,對於這些有錢人來說,購買債卷既可以讓他們的財富升值,而且還讓他們可以撈一個忠君愛國的名頭,於是戰爭債卷這次發售的效果相當不錯,各地有錢人紛紛出錢購買,很快便讓大中朝廷募集到了大量的戰爭資金,解決了戶部缺錢支撐這次北伐作戰的問題。

有了錢,購糧也就容易多了,大批屯與民間的糧食被集中收購起來,然後開始透過各種途徑,朝著北方轉運。

為了減少陸路運輸消耗過大的問題,此次南方各地物資的北運,大中朝還是決定以水路運輸為主,而這一次支撐北伐作戰的運輸主力,已經不是天元元年時候主要依靠運河漕運運輸了,現如今隨著鄭家集團的投降之後,大中朝又傾盡力量打造海上力量,並且鼓勵私人建造海船,也取消了大明朝對於海船建造不能超出雙桅四百料的限制,讓民間有錢人和造船工匠們可以放開手腳想造多大的船就造多大的船。

於是這短短兩年時間,沿海各地以及各大江河上早已衰落的造船業便再次開始復興了起來,一個個民間的造船廠開始興建了起來,一旦民間力量爆發出來,是相當可怕的,所以這兩年來各地下水的船隻數量越來越多,本來比較平靜的海面上,這個時候再一次開始出現的點點帆影。

運河上的漕船雖然可以提供比較強的運輸能力,但是比起海運來說,卻差的遠了,所以這一次南方朝北方轉運作戰物資的主力,便換成了海船,大批物資在各地裝船之後走海路,沿著海岸線北上,承擔了這次北伐的運輸主力。

為了籌備這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兵部指定運河終端的通州為運河漕運的物資集結點,而因為海路運輸此次為主,所以乾脆肖天健便著令將山海關作為一個海運物資的下貨集結點,反正後世的秦皇島港,本來就是北方著名的天然不凍港,這個時代因為小冰川時代的原因,雖然冬季渤海海面會結冰,但是二月之後,海冰便已經開始融化,不會再影響到船隻行駛和進出港口了。

故此肖天健下旨,令駐守在山海關的大中軍主導,永平府徵調當地民壯迅速的在山海關選擇地點建立碼頭和大量的棧橋,以供隨後而到的大批海船停靠卸貨,並且在山海關內建立一個龐大的物資儲備點,接受囤積北運的各種作戰用物資。

同時在膠東的威海衛和登州兩地,也成為了兩處接受物資的重要儲備地和軍隊的集結地。

而承擔這些運輸的船隻,大中朝也沒有都讓海軍來負責,而是開放給民間的民船,來幫助朝廷進行運輸,而不是採取的強迫徵用的手段,凡是承擔這些貨物運輸的民船,都可以獲取到朝廷開出的運費,確保他們利益不會因此受損,民間的船東自然對此拍手稱賀,踴躍參與這種運輸。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