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的內閣,除了特殊情況,像是內閣這種特殊位置,有著極為嚴格而完善的晉升機制。
比如內閣閣臣必須是出身翰林院,並在地方擔任過親民官,並且官聲、名望、政績一個都不能差了。
然後由內閣提名,廷推獲勝後才能入閣。
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以共相計議,衡量至當,然後報請皇帝,取旨定奪,其有關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謂之廷議;其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則謂之廷推。
按照規矩,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由吏部會同三品以上廷推,大常卿(正三品)以下部推,通參以下,吏部於弘政門會選,詹事由內閣,各衙門由掌印,在外官,惟督撫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布按員缺,三品以上官會舉。
其中禮部尚書往往是入閣的最大熱門,比如前任內閣首輔魏文正公,就是以禮部尚書入閣。
上一任的禮部尚書賀耀敏,如今就已經是內閣輔臣、保和殿大學士。
而最令皇帝苦惱的一項制度,那就是大夏的內閣任免,皇帝老爺是不能隨心所欲的提拔他自己人的。
他可以隱晦的跟朝臣傳達出自己的意思,但他想要提拔的人內閣不同意提名,或是廷推過不了……
抱歉,內閣輔臣的位置沒他的份。就算皇帝把刀架到朝臣的脖子上,都不能改變廷推的結果。
大夏頭鐵的諫臣敢抬著棺材板去皇城門前鬧,誰在大位上都得認輸。
完善而又嚴格的晉升制度,不但能最大程度的讓品性、才華皆為上佳的人執掌國朝大政。
也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帝王因個人喜好,將只會溜鬚拍馬的無能之人選拔上來。
就像元祐初那會,內閣四大輔臣,浙黨魁首齊博涵與蜀黨之首褚邦正都是皇帝想要弄下去的人,可皇帝愣是拿這兩人沒有什麼辦法。
最後還是硬憋著一肚子氣,忍了整整六七年,才在太上皇的放權下將內閣的人員進行的調整。
“陛下,老臣已是古稀之年,沒多少時間了。夏令行、郭培貴性子太軟,文同軒不善治政,賀耀敏不善謀略,唯有林如海無論是才能還是品性,都是最佳的主政人選……”
咳咳咳……
激動之下,周炯咳嗽連連,臉上泛起了不健康的紅色。
皇帝親自端起了桌上的溫茶,想要讓老爺子喝口水緩一緩。
卻見周炯沒有接過茶水,反而用力抓住了皇帝的手腕。
“陛下,老臣之前忽略了大夏江山能否萬世一系的最大問題,那就是人!”
“朝堂的制度再怎麼變,再完善的制度也是由人來實施的。唯有人之念、人之志、人之思方是重中之重。”
“先聖之言,歷經千年而不衰,其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然諸子釋而亂,利私而廢公,其弊大矣。老臣願以己身,求利國聖言,為民張目。”
“此道漫漫崎嶇,前路刀光劍影,稍有不慎恐將萬劫不復。老臣死則死矣,大政不得息。朝中威望足且才能卓絕者,唯林海、徐晉二人。徐青藤生有大志,才華斐然,但資歷不足。老臣之後,林如海可為主政之人。林海之後,徐晉接之。徐晉之後……”
周炯的目光轉向了一旁已經驚呆的賈琮,微微一笑:“陛下好眼光,誰會想到當初走路都能把自己絆倒的童子,會有宰輔之姿!”
……
內閣首輔周炯“病倒”,中樞政務瞬間壓在了剩下的幾位閣臣身上。
以往大傢伙還沒有特別的感覺,可當周炯有一日不在值房忙活,剩下的幾位大學士瞬間覺得壓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