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南繁紀事> 第3章 一路南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章 一路南下 (4 / 5)

程厚伯也是南墩人,說起來還算得上是鄰居,他的家在三星大隊,與高陵僅一河之隔,說話也是地道的南墩方言。聽起來格外親切,馬林西使勁地拍巴掌,也是潛意識裡為他鼓掌的。馬林西感到某種自豪和榮耀。

“程站是我們南墩的。”馬林西一邊用勁拍巴掌,一邊用胳膊碰了一下鄰座的秦仲榮。

“哦?!”秦仲榮驚訝中帶著幾分羨慕瞄了馬林西一眼。

“這位是我們農業局的季局長。”程厚伯接著介紹。說完,下面又是一陣掌聲。只是比上一次時間短了些,分貝顯然低了點兒。

程厚伯站長說:“出發前,我們開個預備會,把有關情況和要求跟大家先講一講。縣政府對今年的南繁工作十分重視,專門由楊縣長負責帶隊,我們的季局長擔任這次南繁育種隊的隊長。我嘛,是副隊長。下面,請季局長講話。”

季學斌副局長其實也算是半個南墩人呢。

他老家雖然是新洋港河北青墩公社的,但在調縣農業局的前幾年在南墩公社病蟲測報站當站長。測報站屬縣農業局的派出機構,受上面的條條農業局和地方公社黨委的雙重領導。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他被選為國家支援非洲農業科學的水稻專家,專門脫產培訓了一年。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準備出發時,國際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國家取消了這批援外專家。由於脫產出國培訓,測報站新派了農藝師董躍接任站長。他無法重回南墩測報站,加之鍍了金,就被留在局裡,不久提拔為副局長。對這段經歷,同事們人前人後跟他開玩笑是“出口轉內銷”,他從來不介意,大大咧咧地一笑了之:“也是的啊”。

“我們今年的育種隊共挑選了三十五名隊員,主要承擔“南優二號”的雜交水稻的制種任務。南繁是要吃苦的,大家思想上要提高認識。經濟上,我們要講清楚,賬算在明處,縣裡只發給每個南繁人員二十五塊錢,另外九塊統交生產隊計工,途中差旅費照付。我們縣組織的水稻南繁也不是第一次了,算起來這回是第三次,前兩次的人數比較少嘛。這次的人數比較多,育種地點在海南島的樂東縣衝坡公社塘豐七隊。打前站的同志已經在五天前出發了。散會後,我們馬上就上車。今天趕到上海,明天下午坐火車去廣州……一路上,大家要維護集體榮譽,搞好團結。途中要注意安全,服從命令聽指揮,相互搞好團結……”季學斌副局長清了清嗓子說。

最後,副縣長楊洪儒又提了幾點要求,會就散了。

過了一會兒,所有人員上了早已停在縣農業局圍牆東門外街面上的大客車。

迎著初升的朝陽,馬林西一行沐浴著清晨的金輝,帶著滿心的興奮與喜悅,向我國最大的城市,也是馬林西多次夢中見到的城市——上海進發。

一路上,可以說是行色匆匆。

上車後,馬林西兩眼一直骨碌碌地盯著窗外。當“臺城”的路標從窗外閃過以後,馬林西又是一陣激動。現在,他已經離開河城地區的範圍了。因為臺城鎮是河城地區的東南門戶,再往南就是通南地區了。

時近中午,車到江邊,長龍般的車輛一眼望不到頭,一個多小時後,他們才上了輪渡,幾乎所有的人都下了車。馬林西一直爬到二樓的瞭望臺,扶著欄杆看那渾黃的江水滔滔東去。

長江下游的江面開闊,五層高的長江客輪也顯不出多大來,許多小船,真如飄落水中的樹葉,在江面上隨波逐流。

水天之間,人是多麼的渺小。

馬林西想,要是有相機,能倚著船舷拍張照片留念,該是多麼有意義啊。然而,這個想法太奢侈了。還好,這讓馬林西沉浸到古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古韻之中。

過了江陰渡口,一踏上江南的土地,馬林西驀然發現,江南原來是如此的美麗與富庶,僅僅一水之隔,江南至少比他的江北家鄉要先進二三十年吧。

放眼看去,整齊的方塊條田,猶如一塊五顏六色的水彩,精緻地鑲嵌在河網縱橫的小橋流水之間,連綿的水稻田,青一塊,黃一塊,沉甸甸的稻穗在輕風裡點頭彎腰。縱橫交錯的二層小樓,粉牆黛瓦,點綴在田野上,充盈著殷實的那份靈氣。

“快看啊。那是日本鬼子留下的地堡。”

不知是誰眼尖,驚叫起來。馬林西跟大家一樣,扒在視窗,仔細捕捉著當年戰上海時留下的歷史遺蹟。鋼筋混凝土澆築的堡壘,靜靜地蹲伏在馬路兩側的農田裡,那黑洞洞的射擊孔如獅子的血口般張著,只是早已沒了牙齒,成了威風掃地的廢物。

有人說,這是郊區,馬上就進市區了。

馬林西一行順利到達上海北站。他們是買的第二天下午的車票。這樣,寄存了行李後,誰也顧不上一整天坐車的疲勞,立馬逛起街來。

馬林西買了份地圖,按自己對上海的瞭解,從車站前面的天目路出發,挨個兒往南京路、淮海路、國際飯店、大世界看過去,直到深夜十二點多才回到旅社。

第二天一早,馬林西和路上剛結識的青墩公社農科站技術員汪長松一起,拿著地圖,樂顛顛地去逛外灘、城隍廟、中共一大會址和西郊動物園。

所有這些見識,不僅是馬林西平生第一次,也是他們馬家,他們中西生產隊,甚至全高陵大隊的第一次。接下去,將會有更多的全大隊第一次在馬林西眼裡看到。

下午三點,馬林西隨潮水般的旅客湧進了南下廣州的列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