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與此同時呢?讓所有人唸書,是否仁者就不用愛人了?人與人之間是否就沒有聞道先後了呢?這卻是睜著眼睛在說瞎話了……再者,禮記又有云: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到有一天就算真的人人都見多識廣了,莫非就能讓少兒無父者有父?讓老而無子者有子?你矜、寡、孤、獨、廢疾者,依然是需要仁者愛人……”
“……先聞道者幫助後聞道者,有力者幫助無力者,這永遠都是不變的君子德行……就如同汝等在此求學,接下來便是要成為這樣的一個仁者,而即便西南如何去推行讀書,他寧毅所做的,莫非就不是仁者之事?他手下的人,莫非就沒有能力和德行的高低?所以啊,學問之間,不在於打來打去,揚棄的分寸在哪罷了……”
雨後有微微的涼風吹過,李l侃侃而談時,教室裡的一眾年輕人俱都聽得認真。
他們是學堂招進來的“思想進步”者,由於挑選的主要要求不在於老的道德文章,而在於“認同朝廷、關切萬民、思維清晰、活潑”,因此對儒家學問的造詣是有深有淺的――當然,比起西南來說,這些人又都還算得上是正宗的儒學子弟――李l的講述便也更加的生動一些。
課堂進行之時,教室前方靠門處,也擺了一張獨立出來的書桌,坐在這裡的是一名身著灰袍的道姑。這是被公主府發配過來關心李l安全的“清漪真人”羅守薇,這些時日以來,她一直跟隨在李l身邊上課下課,李l講述各種事情時,她也聽得聚精會神,有時候亦會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眸光波動。
武備學堂算是新君的核心陣地,李l縱然有自己的事業和學生,每隔一日也會過來講學半天。這日課程講到一半,倒有一名三十來歲、戴著眼鏡的眯眯眼男子路過,在窗外聽了一陣,待到課程講完,喊完下課,李l朝這邊笑了一笑,那男子也過來見了禮。
“李先生好。”
“文軒今日怎有空過來?”
來人正是左家交由西南培養的核心人物左文軒,作為寧毅定下的團隊核心,外界一般認為他的性格比較內向,擅長運籌計算,但對外打交道並不流暢,因此常將頭面代表的任務交給副組長左文懷。在武備學堂當中他也並不任課,旁人見他便並不多。
此時雙方打過招呼,左文軒扶了扶眼鏡,想了一想:“有些事情……過來與文懷商量,無意間路過,聽李先生的講學,想到一些事。”
“哦?文軒以為如何?”
“李先生……有些避重就輕了。”
“何出此言?”
“孔孟的核心在於仁,可西南與儒學的分歧,不在於仁者愛人。”左文軒頓了頓,“……在天人感應。”
左文軒的話語不快,常給人一種字斟句酌的感覺,天人感應幾個人輕飄飄地出來,李l這邊臉色卻也微微的一沉,目光有些陰鬱起來,他也沉默了片刻,才道:“……接著說。”
左文軒想了想。
“世上的事情,到了最高處,在意的都是法理的正確性。規矩為何、道德為何、官員為何能使役萬民、陛下為何一言九鼎,普通人看起來,是暴力使然,說法更像是藉口,但真正到了高處,才能知道,唯此說法,才真正決定了天下是否安定,野心家是否能按捺住自己的權欲……”
“孔孟於春秋誕生,不過一家之言,說的是二人對於春秋時大治的一些想法。真正給它奠定百世之基的,卻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他說,天有意志、天永遠是對的、天有大仁,因此假託皇帝而治世。李先生,正因天有意志,故此一切的正確因天而出,即便你對某些事情有疑問,也因為上下尊卑,無可置疑。而有了這真理的所在,世人才可以真正從學問上解釋世間的一切。”
左文軒緩緩地說到這裡,面上並沒有太多的表情。
“但按照西南的說法,儒學在世間的卑汙,也就因此而來。李先生,天地有沒有意志先不談,我輩如何真正的知道天地的意志呢?禮部的規規條條,司天監的故弄玄虛,如同巫蠱的跳大神一般,我們都知道,那不過是一種表演。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用一種說法,確定了皇帝代天的法理,再用這種法理驅動暴力,去清理一切質疑此事的人。可若是我們都是假天地之言為己言,這裡推演出來的一切,又哪裡站得住腳?”
他說到這裡,李l點了點頭,倒也沒有太過激烈的神色:“只是如此一來,世人終究能得數百年安樂。若是歷朝歷代,皇帝說自己不是天,文軒,那會如何?”
“所以西南認為,儒學是一種相對成功、甚至非常成功的模型。”
“那為何不能並行呢?只需將格物學納入進來……”
“恰恰是格物學,眼下並不容易納進來。”左文軒道,“格物學的基礎,是小的東西,是權宜的東西,它說的是,在某時某刻,囿於我們的手段,我們對某件事物,有這樣的觀察結果,因此推測它有這樣的規律,而我們隨之思考,基於這樣的規律,能發生怎樣的一些變化。格物力求從小的地方,能夠掌控的地方尋求短暫的真理,再用這樣的真理砌成大廈,最後再去窺探天地,但儒學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大的‘真理’,一個從小到大,一個從大到小,都想要解釋這個世界,他們遲早要撞上的。”
李l道:“先讓他們並行一段時間,豈不也好?”
“儒學已經先跑兩千載了。”左文軒道,“天地君親師,儒學從大到小,已經開始解釋世間的一切,到秦公嗣源註解四書,引人慾驅天理,其實是很偉大的考慮,他是要假借天地之名,認為世間萬民都有一種要遵守的本分,然後讓世人都遵循這種本分而活,則天地間不起大亂,他對於世間萬民的本分,我們認為當然是善意的安排,可天地真的承認嗎?它對人世間真有這種安排嗎?秦公的計算,若只是一個看起來洞明世事的老叟的揣測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誰又知道,他的安排,會出多少的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