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仔細想了想,如果自己要把這三個品牌都拿進國內,那麼理論上,三個品牌捱得越近就越好,因為未來,技術是共通的、零配件甚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互通,大家捱得越近,成本就越低、效率也會越高。
如果要做三個汽車品牌,加上自己的自創品牌,那這個佔地面積可就大了去了,不誇張的說,一箇中型經濟開發區的面積,甚至都未必夠用。
這就需要地方政府給予大力的支援。
領導們希望李牧考慮燕京,因為燕京高校資源很強,工業底蘊也比較強。
可是,李牧實在有些擔心,高速發展的燕京,還能否給自己四個汽車品牌準備出一塊足夠大的地皮。
光是北汽一家,就已經很夠嗆了,而且自己又在搞影視城專案,那個專案的佔地面積,可真是一點也不比汽車專案小。
於是,李牧便決定,先把總公司設立在燕京,然後再跟專業團隊溝通,接下來如何規劃幾個品牌的生產線問題。
汽車生產牽扯到的流程很多,大部分都是拆開來的,李牧覺得如果實在不行,到時候可以把總公司和總裝線放在燕京,把其他的放在燕京周邊,最後車從燕京下線、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資金問題。
收購這三個品牌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還需要耗費上百億人民幣的資金,來一步步把這些品牌的生產線、人才、技術全部轉移到國內來,要買地、要搭建廠區、要運輸大量的裝置過來,還要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升級,這背後需要的總資金量,不會低於百億美元。
好在這筆錢不是一步到位必須一口氣都拿出來,自己可以先拿出一筆錢,再從銀行貸一筆錢,然後再申請一些地方上的補助政策,尤其是拿地的問題。
這麼大的產業,真是純買地,怕是就要一筆天文數字。
好在國家對民營企業一直有扶持政策,規模越大的企業、帶動就業與經濟越強的企業,政府給予的政策扶持也就越多。
到時候,在地皮的問題上,還要多仰仗地方政府幫忙。
領導們也給了非常肯定的表示,李牧一口氣買了三個國際知名汽車品牌,將其變成100的華夏汽車企業,一旦遷至國內,必然會對國內的汽車產業帶來巨大提升,所以無論他選址在哪裡,上級以及地方政府都必然會給予最大的支援,甚至國資銀行也會給予條件優厚的鉅額貸款。
這一點讓李牧感覺踏實不少,有國家的支援,他對接下來這三個汽車品牌的整合、重生,也有了更強大的信心。
會談的時候,領導還給他提了一個小建議,說是希望他能夠與首鋼加強合作,看看能不能幫助首鋼,在汽車用鋼的領域有所突破。
李牧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並且承諾,一旦自己把這三個品牌的資源整合完成、順利遷入國內,就立刻與首鋼一起投資一個汽車用鋼的研究實驗室。
汽車用鋼一直是鋼鐵市場的一個重要部分,但由於國內自主汽車產業發展不太理想,所以國內的鋼鐵廠在汽車用鋼領域的突破也不夠。
汽車用鋼雖然是鋼鐵廠研發生產,但對鋼鐵廠來說,如果沒有一個汽車製造企業全力協助,光靠鋼鐵廠自己,很難取得重大突破。
不過,如果李牧真把這三個品牌整合到國內來,到時候再跟首鋼合作搞汽車用鋼的研發與測試,那對首鋼這方面業務來說,將會提供巨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