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埃隆·馬斯克又介紹道:“電力驅動有很多優點,環保是一方面,廉價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電力驅動的車,很容易在效能上取得突破,而如果使用鉛酸電池,能量密度小、電池重量大,會在續航、動力以及電池壽命上有很大的損失,而這個團隊另闢蹊徑,他們採用18650鋰電池製作成電池組,能量密度高、重量輕而且壽命比鉛酸電池至少高出三五倍,所以在這種技術條件下,電動車的續航、重量、動力以及電池衰減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李牧問他:“用這種技術造車,充滿電能跑多遠?”
埃隆·馬斯克說:“他們現在已經在框架車上做實驗了,如果電池組密度大一些的話,續航里程突破三百英里不是問題。”
“充電呢?”李牧問:“這樣的車充滿電需要多久?”
埃隆·馬斯克說:“如果充電裝置的電流足夠大,六到八個小時可以充滿電,這樣的車子,將非常適合中產階級使用,續航能力足以應付他白天的行駛需求。”
李牧點了點頭,看來特斯拉本身在電池上的技術現在就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了,這樣的話,如果給予足夠的投資,專案具備快速啟動的能力。
不過,上輩子特斯拉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的限制,所以李牧問埃隆·馬斯克:“如果我們投這個團隊,那麼生產環節怎麼解決?”
埃隆·馬斯克立刻說道:“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生產線。”
李牧擺擺手:“你說的這個團隊,充其量就是個汽車行業的理論家,他們研究電池、研究電池管理、充放電控制以及電機驅動、制動能量回收這些就已經把攤子鋪的非常大了,自己再建生產線,怎麼能搞得過來?”
埃隆·馬斯克說:“是這樣李總,如果我們投資這個專案,首先要先把您剛才說的那些研發工作都做完,然後造出樣車,我的想法是,造出樣車之後,我們就可以先在矽谷預售,這樣可以先吸收一批訂單與資金,然後我們著手建立一箇中大型的生產線,來加速我們的生產工作。”
李牧無奈的說:“埃隆,這都什麼年代了,哪還有誰創業要一竿子捅到底的?想開西餐廳不需要自己養牛,跟養牛場合作,或者乾脆收購一家養牛場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說著,李牧又道:“如果這套電動的解決方案可行,那我就直接在華夏收一家汽車製造公司,到時候我們這個汽車公司就要分兩部分,一個是你現在接觸的這個研發團隊,他們將來全面負責電動相關技術的研發;另一個是我說的汽車製造公司,也就是未來的製造團隊,他們將負責汽車硬體的開發與生產,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再收購一家電池研發和生產的公司。”
埃隆·馬斯克說:“李總,這樣的話啟動成本就太高了,而且風險太大……”
李牧問他:“你覺得用你說的那種方法,這家公司要做多少年才能真正起步?五年後能交付第一輛車嗎?八年後能交付一百萬輛車嗎?”
“這個……”埃隆·馬斯克一時語塞。
李牧說:“你知不知道華夏有一家汽車企業叫吉利?”
“不知道……”
“那你可以瞭解一下,這家企業的創始人當初是抱著‘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的心態決定造車的,他們1997年決定造車,1998年第一輛車就下線了,你得有這樣的魄力,才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如果你想用七八年的時間去慢慢把它養起來,那我覺得你就可以不用做了,因為到時候就算你好不容易養起來了,也會千瘡百孔、出現各種問題,今天可能是產能不足,明天可能是現金流不足,再後天可能就開始一天虧損幾百萬了,而你作為一家造產品、賣產品的公司,產能越不足,你現金流就越跟不上,虧損也就越大!”
埃隆·馬斯克當初投特斯拉,第一輪才投了幾百萬美元,幾百萬美元的投資就要造汽車,說出去是簡直如玩笑一般,由此可見,當時的特斯拉起步速度有多慢,幾乎是用打火機燉佛跳牆。
在李牧想來,如果今天要投特斯拉這個專案,那今天把特斯拉的創始團隊拉攏過來,明天就得先鎖定一家汽車製造企業,再加大資金投入,等於是兩臺大功率爐子一起燉一鍋佛跳牆,速度自然會幾何倍提升。
到時候兩邊資源一整合,特斯拉轎車很快就能像下餃子一樣噼裡啪啦的從生產線上開下來,訂單生產跟不上?交車期限一拖再拖?不存在的!搞不好兩三年之後,特斯拉就成街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