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動不已的李牧拼命壓制著自己的情緒,繼續聽馬克·扎克伯格介紹。
馬克·扎克伯格此刻正認真的對李牧解釋道:“我受到Face Books的啟發,想做一個大學生自我展示,以及互動交流的平臺,名字最好就用Facebook。”
說到這裡,馬克·扎克伯格又解釋道:“不過現在我還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想法,所以還需要點時間慢慢思考推敲。”
聽到這裡,幾乎快要仰天長嘯的李牧,故意裝作雲淡風輕的問馬克·扎克伯格:“這樣的專案,跟我的YY有一定的重合,首先自我展示的頁面,在YY空間就可以做,而互動交流更是YY的核心功能,有YY的存在,你覺得你的這個創意好做嗎?”
其實,李牧早就思考過這個問題。
Facebook在上輩子的世界裡確實牛逼到爆,但當時的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沒有出現過同型別的競品,Facebook相當於是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模式,並且自己一步步的深入發展。
Facebook的初級產品定位說白了就是開放式的個人空間,它就是一個頁面產品,而且是在Blog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更加定製化的開發而產生,Facebook的本意其實就是“照片集”,而Facebook最開始的核心定位,其實就是依託電子化照片集的創意來推進高校內的線上社交。
但是,眼下的YY空間,已經具備了Facebook初期甚至中期所包含的所有功能,唯一的尷尬之處在於,李牧心裡很明白,YY空間也好,QQ空間也罷,跟那個覆蓋全球的Facebook比,都差了十萬八千里。
李牧個人也抓不準Facebook能夠大成的根本原因,這一點,在這個年代,可能只有馬克·扎克伯格想得明白。
面對李牧的問題,馬克·扎克伯格一下子陷入沉思。
李牧說的沒錯,他的那個不夠成熟的Facebook創意,從產品功能上來說,完全被YY空間所秒殺,自己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李牧的問題。
李牧這時候安慰他道:“彆著急,先吃飯,吃完飯我們私下裡慢慢溝通。”
……
李牧的一個問題,讓馬克·扎克伯格恍惚了一中午。
整頓飯他都吃的心不在焉,腦子裡反覆在思考自己的Facebook創意,研究這東西跟YY空間比起來到底有什麼不同,或者說能有什麼不一樣的玩法。
吃過飯,李牧找謝懷儒要了一間休息室,跟馬克·扎克伯格面對而坐,等著馬克·扎克伯格的回答。
馬克·扎克伯格一直眉頭緊鎖,看那樣子是在進行非常艱難的思考,李牧沒有打斷,只是坐在他的對面安靜的等待著。
良久之後。馬克·扎克伯格才忽然抬起頭來,對李牧說:“李先生,我剛才仔細想了一下,現在比較流行的Blog本身以上傳文字為主,而Facebook本身定位是以上傳照片為主,YY空間則以兩則相融合為主;
相比較起來,blog的內容產出相對困難,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靜下心來去寫一片Blog,一萬個Blog日活使用者裡,能夠堅持每天寫一篇Blog文章的人,恐怕連一百個都沒有,但是照片相對產出容易,現在數碼相機已經比較普及,使用者創造圖片內容的門檻要大大低於Blog文章。”
聽到這裡,李牧贊同的點了點頭:“說的沒錯,繼續。”
馬克·扎克伯格又道:“其實,無論是在網路上展示文字,還是展示照片,其實都是使用者的展示心裡,以及炫耀心理在作祟,我寫了一篇文采飛揚的文章,我不想只有我自己能夠看到,我希望更多的人看見,所以我把它發在部落格上,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以及稱讚;”
“我有一張非常好看的個人照片,或者去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把照片發到網上,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同時也能得到認同與稱讚;”
說到這裡,馬克·扎克伯格頓了頓,又道:“YY空間現在雖然既能上傳照片,又能發表個人blog,但它的定位太大,面對的是全球所有的YY使用者,但是,YY龐大的使用者群中,有能力進行照片電子化的人非常少,這樣的使用者要麼擁有自己的數碼相機,要麼能透過其他的手段將照片轉為電子,所以在YY龐大的使用者基數面前,圖片社交的比重就非常低,這樣也就很難培養出圖片社交的氛圍以及行為習慣。”
隨後,馬克·扎克伯格的話鋒一轉,又道:“我給Facebook的定位,其實是高校學生的圖片社交平臺,高校學生本身就有很強的優越感,如果讓他們和其他人一樣玩YY空間,他們的積極性一定很難調動起來,但是如果給他們一個專供高校生搞圖片社交的平臺,他們的積極性一定能夠有很大的提升。”
“而且,高校生普遍擁有將照片電子化的裝置和能力,所以他們就更適用於這樣的圖片社交平臺。”
“另外,我覺得,還可以在這種個人主頁中,增加自己的感情狀態、自己在音樂、圖書以及影視方便的愛好,甚至包括自己在學校的課程,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這些資訊進行展示,這樣不但可以更加凸顯這個平臺的高校定位、提升高校使用者對它的好感度,同時也能夠增加高校生彼此之間的交友欲,最終的目標,是讓所有高校生使用者都能夠對這個平臺產生極高的粘度,同時把它當成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平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