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內閣忙於朝官改制,未曾注意到地方上,臣粗略的看了幾眼,挑要緊的先說……”祖珽回憶了一下,道:“首先兗州刺史說要在境內興修水利,興建學堂,大力推動農桑墾田,這些都是去年就奏報過了的,如今只完成了一部分,離預期目標還早,請求朝廷暫緩一兩年……”
“情有可原……”
“其此,平州刺史平鑑還有營州刺史同時上表,道遼東遼西諸州,百姓階層成分複雜,不宜在此時行此策略,應當暫緩,以教化為先……所以,他們覺得,使用當地各酋領為官員,更易於統御地方,不至生亂……”
“這也有道理……”高緯點頭,遼東遼西,有大量的契丹、奚人、鮮卑、扶余等民族,成分複雜,而且在此時,契丹和領居高句麗的實力都不算小,在這種時候,一旦民族事務處理不好,就可以引發糾紛,甚至戰亂。這就是古今甚至往後的帝王們都熱衷於羈縻政策的原因所在,以蠻夷制蠻夷,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損耗。
再有……再有……
祖珽也支支吾吾了起來,高緯看見他那副德行就來氣,翻了個白眼道:“行了,朕知道了,剩下的那些,都是一些找藉口的,對不對?”
“反正朕還有那麼多年的時間,現在最緊要的還不是這個,有得是機會收拾乾淨,你先下去吧……”
“臣告退……”
高緯憑欄而立,千般事務在腦海中反覆湧動。
地方權力不斷縮小,中樞權力不斷擴大,這是王朝發展的必然趨勢。
州與中央政府間的關係,就北齊而言,州受控於方鎮都督,成為這個時期的明顯特點。
各政權中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初期,總是表現為中央集權較強,地方則明顯弱化。
整體上,表現為以地方分權為主,而個別時期的中央集權又顯得高度強勢。
一方面,地方有義務服從中央政府的領導,是朝廷這座權力大廈的根基,另一方面它又有實力為地方的實際利益而抵制中央,而使自己在地方的管理中有更多一點靈活性。
但弱點也是同樣致命的,如中央與地方在行政權的關係上,三國西晉時期,表現為牧守申政,朝廷監控,中央集權明顯較強。到了東晉南朝時期,門閥政治成熟,宗王出鎮成為慣例,從中央到地方,門閥大族控制了內外權力,皇權總體上表現為駕馭地方無力。
一方大員,對於當地官員的任免,可以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這是中樞衰落、世家豪族壯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了後來,鮮卑人入主中原,北方廣大的漢人地區和胡人聚居區,實行胡漢分治。加強胡人對漢人的地區的管理。州郡縣則實行一州三刺史、一郡三太守、一縣三令長制度。
三長官的設定一為宗室,一為鮮卑人,一為漢人。
在中央與地方的財權關係上,三國西晉時期,利權統歸於朝廷。
地方上,則財分大府與小府。
開國之君對地方的控制較強,繼體之君則控制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