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國三年8月,翡都七丘城。
大勝平叛過後,尼軍和翡軍兵鋒直指聖山以北,哥方軍亦在西側配合進攻,主力遭受慘重損失的曼方人完全無法抵擋,只得節節敗退。此時我同嚴青眼也來到前線尼軍中,親自籌備戰後諸多事宜。
我並無徹底消滅曼方人的計劃,翡利倒是躍躍欲試,希望一舉解決盤踞數百年的邊患,但古新按照我事前的交代,嚴格約束尼軍行動,遭受慘重損失的翡軍又不敢獨自向北深入進攻,最終只得作罷。
哥方可汗在擊潰曼方主力後,便按照古新的要求,直接率全部主力來到聖山北麓同尼軍會師。目前聖山一線已是大軍雲集,尼軍、哥方軍和翡軍超過2萬人駐紮於此,而這也是時隔上千年來,尼國的軍隊又一次兵臨聖山地區。
給曼方單于的信已由哥方軍中熟悉道路的斥候兵帶去了,預計在強大的聯軍壓迫下,剛剛主力遭受損失的曼方人將別無選擇,不得不同另外三家共同議和會盟。
“元甲國王陛下!”翡利已經不知第幾次來到尼軍中軍了,他這一陣子呆在尼軍中的時間比呆在自己軍中都長:“您出手相助,拯救翡國,我國上下感激不盡!”他遲疑了一下:“按理說,本次貴軍出兵的軍費應由我國承擔,但我國剛剛遭受劫掠,損失極其慘重,恐怕一時難以承擔,您看是否可以暫緩交付,等明年或者後年,我國緩過來之後再說?”
此次叛亂加入侵,令翡國傷筋動骨,戰前翡國擁有近二十五萬人口,比全盛時期的蘭國不遑多讓,戰後初步清點,全國上下人口數不足15萬,減員超過四成!當然有一部分人還躲在山中未歸,還有數萬人為曼方軍所擄走,其餘的人或亡於戰場與劫掠,或倒斃於逃亡的路途中。翡國從一個區域性強國瞬間成為人口、實力遠遜於尼國的存在,不得不低聲下氣求到我頭上。此外,翡利更多地希望我們約束哥方盟友,不要“自行”在翡國國土上“籌集”出兵費用——哥方人多年前夥同曼方人也曾入侵翡國,在翡利眼裡,尼軍是比較好說話的“南蠻”,雖然不是自己人,但人數不多,危害性小,眼前的尼國國王看上去也比較“講道理”;而哥方人……若不是此次是盟友,這群北虜比曼方人強到哪裡了?
其實我知道,翡利尚且還在硬撐,實際情況比他說的還不堪。由於同時遭到數萬叛軍和曼方人劫掠,翡國在人口減員的同時,物資損失更加嚴重,北方超過一半的領土住所被毀、食物大減,連翡都都殘破不堪,無數房屋和帳篷被拆除當做柴火或者守城武器。今年冬天,對翡國來說是個過不去的年關,除一部分人可以分散到南方國土上掙扎求活外,其餘人面對凜冽罡風,下場如何不問可知!而經歷連番大戰,翡國南方剩餘物資也逐步見底,沒有剩餘食物和人力支援北方了。
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不說,就讓眼前可憐的翡王再擔心一陣子吧!
曼方的使者很快抵達,傳來了單于的口信:急切同意和期盼和平!
……
尼國三年8月15日,聖山北麓。
按照此前大同盟成立的經驗,新的會盟臺已搭建完畢,曼方單于在我和哥方可汗反覆保證安全之後,親自率5000軍抵達,參加戰後和議。
雖然目前翡利軍人數最多,但大戰過後傷痕累累,而曼方與哥方這兩軍都有5000騎兵左右,互相防備制衡。因此,此次會盟,我不用擔心有人突然暴起背刺。而主導盟約制定的,自然是以經驗最豐富、行事最公平的尼國為首。經過反覆折衝往返,終於議定以下條款——
一、四家約定,立即停火,後續不得挑起新的爭端。
二、重新劃分邊界,尼國以大神山為界,翡國以聖山為界,哥方、曼方兩部佔據原蘭國南部留下的底盤,原哥方草原和曼方草原(即波德平原)由於冰期霜凍而徹底放棄。
原蘭國南部土地極其寬闊,除西半島外,其餘土地此前曾生活著超過10萬人。哥方全部人口僅4—5萬人,此前僅能夠佔據部分土地生活,曼方人口也差不多,現有的土地完全可以容納兩家共同發展。待土地、牧場劃分完畢後,哥方曼方兩個老鄰居將重新變成新鄰居。而尼國同哥方、曼方兩部落較好的關係,對新加入盟約的翡國同樣能夠形成制衡,確保其對尼國不生二心。
三、哥方和尼國此次出兵費用翡國無需支付,哥方軍費由尼國承擔,未來3年內以銅器、陶器結算。此外,曼方人需歸還在翡國搶掠的人口3萬1千人,物資則不必返還。
四、翡國需同尼國單獨訂立發展盟約,作為“免費出兵”的條件。
停戰、邊界劃定、物資分配完畢,盟約便徹底完成。此次曼方人搶掠了不少物資,並取得了新的棲息地躲避風雪;哥方人獲得了大量尼國物資,但讓出了一半的既有土地;而翡國雖人口、物資損失慘重,但避免了一場大禍,且土地未丟失,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尼國國王、翡國國王、哥方可汗、曼方單于四人在新的盟約上分別按手指印——這是我“新發明”的簽約方法,並分別祭拜過聖山山神和一眾神明,完成盟約儀式。隨後,哥方可汗和曼方單于率領部眾分別道別離開,返回自己國內。
兩遊牧部落撤離後,我看翡利的眼神,就像是案板上待宰的肥羊……
翡國物資尤其是住所和食物已嚴重不足,此次我極力要求曼方人歸還俘虜,令其物資緊張的情況進一步加劇,而理由冠冕堂皇——救回自己的子民,翡利完全無任何理由反對,只得眼睜睜看著3萬多張一無所有的嘴“迴歸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