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元年(第十四年),二月十六。
丘志清都開始接納難民,要求徐榮開始佈置對西邊其他四郡的軍事行動。
隨著鮮卑的崛起,烏桓等內遷的胡人,也開始不安分起來。
位於陰山以南,黃河河套之上的烏桓諸部,已經近乎全部佔領河套三郡,即朔方,五原,以及雲中四郡。
靠近雁門的定襄郡,被丘志清控制。
用以移民屯墾,安置流民。
只是其中編制,還未上報朝廷,看來此次要一同上報才行。
其實此時,朔方和五原,防禦北方的壓力並不大,因為此時的陰山之中,被人馬牲畜趟出來的山谷裂縫,僅能通行小隊人馬。
人一多,很容易被堵在裡邊。
主要是雁門,雲中,定襄三郡的防守壓力大。
原因也很簡單,此處和燕山山脈的交界處。
山勢平緩,是整個陰山,燕山防線的大豁口。
主要還是,當年被匈奴走出了不少的道路,實在不是個理想的地方。
因此,丘志清接管北方五郡,其實主要防守壓力還是雁門,雲中,定襄三郡,丘志清和徐榮商議後,打算來個關門打狗。
先收復雲中,和定襄全境。
讓位於河套三郡的東胡諸部,放棄投靠鮮卑的想法。
丘志清也並非要趕盡殺絕,作為以為修道之人。
他自然深知,單靠殺戮,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的。
他只需要給他們提供更為優渥的生存條件,都不需要和漢民等同,只需要比他們以前過得好就成,再加上教育,習俗的同化。
丘志清表示,都不需要他主動宣傳。
只要把這些部族打散重組,那麼不到兩代人。
什麼馬背上的民族,丘志清保證,他們耕田犁地,一樣是一把好手。
至於那些族長之類的部族首領,他都不需要動腦筋,偉人的那一套,哪怕隔著時空,隔著種族,他一樣是真理。
這就是“道”,偉人的“道”!
在丘志清看來,完全可以對飆道祖的“道”。
道無高下,因勢利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