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歷史上一共有三座,漢潼關,隋潼關,以及現存的唐潼關。其中漢潼關和隋潼關都在麟趾原上。
隨著時代的變遷,黃河的沖刷,在麟趾原之下靠近黃河一側,沖刷出了新的河灘,人們可以不用費力的走麟趾原,直接便可沿著黃河岸邊入關中。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潼關又從麟趾原上北遷到麟趾原下,沿黃河開新闢的道路,重新建城,這就是今天的潼關。
扼守要道的同時,還遙控著麟趾原東側的遠望溝,堵住了禁溝,憑藉郭靖他們的五千騎兵斷無可能攻陷潼關。
他們原本的計劃也不是攻陷潼關,而是從風翼原上,襲擊禁溝之上的十二連城,以方便孟珙從麟趾原上繞後,三面圍攻潼關……
然而再好的計劃也是要人來執行的,眼下計劃就破產了。
端平元年,五月廿七,午時已過,巳時初,潼關西城門守將有些坐立不安,因為今天按理來說便是呂秋明那廝運糧回來的日子。
平時都是卡著午時正,便能回到潼關,順帶還能趕回來吃個午飯,怎的今日這午時都過了還沒看到人影?
正當他猶豫著要不要派人沿途去看看之時,卻遠遠地看到西邊轉角處出現了一個人影,而後是兩個,三個,一輛大車,兩輛……
西門守將鬆了口氣,看來是自己多慮了,前線戰事緊張,搞的他都有些魔怔了,開始疑神疑鬼起來。
雖然這麼調侃自己,不過他也知道這是特殊時期,不能讓敵人有機可乘。當隊伍走近之時,卻見遠遠地呂秋明這廝正在跟他打招呼。
這都是老習慣了,這是讓自己記得提前開城門。西門守城官臉上露出了笑容,有了這一下,便可以證明人沒問題。
因為前線戰事緊張的緣故,所以一般情況下,潼關的城門只開半扇城門,一來是為了限制人流,二來亦是方便有突發情況之時能及時關上城門。
揮手,讓城下甕城之人把城門開啟,因為潼關在金國時期就一直處於前線狀態,因此有這麼個規定,那就是大型車隊進城之時,一般是先開甕城外城門。
等車隊全部進入甕城之後,便關閉甕城城門,落下千斤閘,而後再開啟主城門放車隊進城。
至於為何如此……
再嚴謹的規矩,最終還是需要人來執行!事事皆有例外,比如現在,要不怎麼說上頭有人好辦事呢?
三刻鐘後,看著魚貫而入的兩百來輛大車,城門守將感覺有點彆扭,具體哪裡彆扭,他又說不上來。
不等他細想,呂秋明便迎了上來,看到呂秋明以及他身邊那幾個熟悉的親衛,城門守將不由的暗笑自己多心,看來是最近太緊張了,下了值,得找個地方放鬆放鬆才是。
正常情況下,就算呂秋明被劫持了,他這些個親衛也不會讓他繼續帶著!
想通此節,城門守將也不再疑神疑鬼,而是上前和呂秋明攀談起來,這可是主將的心腹,從他的親兵營裡出來的。
雖然運糧這個活計看起來累了點,可這一個月幾趟跑下來,他可是沒少掙,這其中的門道,他們誰不羨慕?
總比他們看守城門來的實在,平時看著還能搜刮搜刮過路的商人,可自從蒙古人來了之後,你看哪個商隊還敢來?
別說商隊了,連行人都沒幾個,不是被殺了,就是被擄掠到了草原上,這些個蒙古人也不想想,沒有這些種地的和跑商的,他們收刮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