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就是秦和漢的不同,所謂漢承秦制,並非完全繼承,而是有因有革。
漢的關內侯有食邑,列侯有封國。
但秦沒有,準確的說,是曾經有過,然後因為某些人的關係,導致沒了。
據趙佗所知。
這事情的轉變在於秦王政九年。
在此之前,秦的侯爵有食邑和封國,而且規模還很大。
如嫪毐封為長信侯,封之山陽地,其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
又如呂不韋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
以一郡為長信侯封國,以十萬戶為文信侯封邑。
然後,就發生了那場撼動國本的大叛亂。
那件事情發生後,秦王政深惡痛絕,就以此為契機,不僅增加了在秦國封侯的難度,更大大廢除了侯爵的特權。
現在的秦國,倫侯的地位要高於公卿百官,但沒有食邑。列侯作為頂級爵位,擁有食邑租稅,但沒有封國。
所以哪怕王翦功高蓋世,被封為列侯之爵,依舊沒有封國可歸,只有皇帝賞賜的田宅和食邑租稅進行養老。
趙佗,如今被封做倫侯。
按照現在的侯爵制度,他是沒有食邑的。
但皇帝卻在封侯之後,給了趙佗六千戶的食邑,這完全是列侯的待遇了。
倫侯之名。
列侯之實。
趙佗這個武功侯,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違反了制度的倫侯。
但在這種時候,沒有人敢指責皇帝不按制度行事。
秦國是法治國家,王在法上。
所謂的法律、制度、規矩,都是皇帝的意志。
皇帝說倫侯不能有食邑,那就不能有。
皇帝說武功侯可以有食邑,那武功侯就能有食邑。
這就是法!
群臣不敢有異議,而且他們很清楚,皇帝這樣的舉動包含著怎樣的意味。
“皇帝愛上將軍,如父之愛子也。”
“比對諸公子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