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趙佗沒記錯,歷史上好幾個朝代,都曾往這裡移民實邊,實行軍屯。
到了明朝,更是“徙五方之人實之”,設寧夏五衛,以屯田為主。
明成祖還曾讚揚“天下屯田積穀,寧夏最多”,對此地的總兵何福特賜敕褒美,以示表揚,可見這片土地到底是有多麼的適宜種田。
“等到全取河南地之後,我當上書皇帝,派遣秦國能匠,來此開渠引水,劃分農田。”
“然後再遷徙六國的頑固之民,和沒有田宅的失地農民前來實邊,這樣做不僅可以削弱六國之地的反抗力量,緩解土地兼併的矛盾,還可以充實邊塞,對抗胡人。”
趙佗心中思索。
據他了解,六國故地的土地兼併頗為嚴重,有許多底層庶民,根本沒有田宅住所,只能淪為豪富家的僱農傭工,靠著給人種田維持生計。
比如歷史上那位“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陳勝,就是給人庸耕的失地農民。
有些生活困難的底層庶民,如果官府開出良好的條件,在這裡賜予土地田宅,並免除一定時間的賦稅,相信還是會有人願意來這裡開荒種田的。
除去這個原因外,趙佗從為將者的角度上來看,認為在此地建立一個大糧倉,日後秦國不管是西進還是北伐,都能擁有一個堅實的後勤之地,這在軍事戰略上十分重要。
此地的重要性,早已經過了歷史的檢驗。
“徙民屯田,皇帝肯定會同意的,不過實行的時候要好好操作才行,可不能亂徙良民,最後弄得自損國力。”
趙佗思慮著,又帶著眾人檢視了一些地方後,便率軍回到駐兵之所。
此時投降的月氏人已經被秦軍分批安置下去,跟隨趙佗來到這裡的秦軍主力也開始安營紮寨。
趙佗舉目遠眺,只見營帳遍地,遠方的牧場上更有牛馬成群放牧,在這草原長空之間,頗有一番別緻景象。
他面色平靜,心思從屯田之事上收回,重新落回到月氏人的身上。
向跟隨的酈食其和郭青,詢問起一些重要的細節問題。
“酈先生,你在信上說,拉加骨從我秦軍的騎兵身上搶奪了馬鐙和高橋馬鞍,還想要在部落中以木條和皮革代替,大規模打造出來進行裝備。不過此事最後失敗了,他怎麼死的?”
趙佗開口詢問。
酈食其的信上只說了拉加骨已死,導致此事破產,但此人怎麼死的,因為篇幅原因,信上沒有多說。
聽到上將軍問話,酈食其臉色微變,低聲道:“拉加骨是被其妹蘇迦莎誘殺。”
“蘇迦莎?”
趙佗怔了怔。
腦海裡浮現出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女子模樣。
那女人,竟然殺了她的兄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