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都城臨安的構造,如果站在全城的制高點鳳凰山巔朝下望的話,是一個不規則的長方形。
其右側臨江,錢塘大潮從古城之畔洶湧向東,左側臨西湖,溫婉寧靜,蘇堤橫於其中,與臨安外城錢湖門隔湖對望。
錢湖門內臨近七寶山腳,街巷縱橫間有一片偌大的恢弘建築,建築高牆大院、簡樸壯觀,與尋常市井間的熱鬧喧譁紅牆綠瓦有動靜之別,這片建築就修築在坊間街頭,卻難得的沒有受到已經突破街坊限制的商鋪瓦肆影響,有鬧中取靜之意。
行人遊客,往往在街口就駐足不前,雖然這裡並沒有橫眉怒目的兵丁持械守衛,但人們自覺的這裡轉彎掉頭,不敢在往前分毫。
就連那些橫行市井、囂張跋扈的潑皮流氓,連臨安衙役都不大放在眼裡的幫派地痞,走到這裡都會低眉順眼的不敢聲張,相反的還會面露懼色的噤若寒蟬,一般都不敢靠近,實在繞不過去也會順著牆根快步走過,頭都不敢抬一下。
他們倒不是害怕其他,而是覺得這裡自不自然的有股肅殺之氣,高牆之內彷彿有洪水猛獸一般散發著陰測測的味道,裡面經常有人的慘叫聲傳出來,聽之撕心裂肺,一旦接近似乎就會沾染上身,甚至有傳聞說,曾經有不信邪的走得過近,被染上不乾淨的東西,回家後沒過多久就一病不起,直到一命嗚呼。
傳說如此,真實的情況就更加嚇人了。
這裡是臨安城大理寺。
臨近西湖這一面,是大理寺天牢。
大理寺面對錢湖門的,是一座小橋,飛架在兩扇黑漆銅釘的氣派大門前,橋叫做風波橋,雖然是尋常的石橋,在臨安居民們看來卻猶如奈何橋一樣可怕,因為走過這座橋的囚徒,能活著出來的,少之又少。
經常有犯人家屬想進入大理寺天牢看望家屬,卻不得門而入,只能在這座橋邊哭泣,於是久而久之,這座橋又被人稱為哭魂橋。
風波橋有了,當然也有風波亭。
大理寺內外堂斷案房,就在風波亭邊上。
大理寺斷案八房,是大理寺下設的八個審理案件的單位,統稱法司,歸左斷刑司直管理,為了提人審案方便,斷案房的隔壁,就是天牢。
“斷案房是個血腥氣很濃的衙門,卻設在這西湖邊,閒情雅緻與肅殺果斷,未免有些衝突啊。”
賈似道坐在風波亭內,不住的朝四周打量,眉頭微微發皺。
一股西湖水從臨安城水關引入,接入這大理寺內院,形成了一處小小湖泊,風波亭就築在水波之上,從某種程度上講,大理寺的確就修在了西湖湖水上。
大理寺籤事劉宗申恭敬的站在他身側,聞聲眼珠一轉,拱手笑道:“殿帥說的是,不過這正好給那些亂臣賊子提個醒,高牆內外,赫然有別,外面是花花世界,裡面是修羅地獄,若要抵賴頑抗,只有死路一條,若是坦白交代,則可活著出去,盡享人間繁華。我朝自從在這裡設大理寺衙門以來,不知多少頑劣之輩被我大理寺以法度震懾,老實認罪。”
賈似道笑了笑,也不繼續說這個話題,而是指著亭子上懸著的匾額,道:“這亭子的名字,什麼時候換的?”
劉宗申順著他的手看過去,“錢湖亭”三個大字在頭頂的匾額上如鬥一般大:“不知道,有些年頭了吧,殿帥看那匾額都發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