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案後,李義府對高宗說:“不斬劉仁軌,無法向百姓謝罪。”
舍人源直心說:“海風暴起,這不是憑藉人力所能預料的。”
高宗於是僅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隨軍。
李義府又示意郎將劉仁願將他殺死,因劉仁願不忍而作罷。
同年,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平定百濟。
戰後,劉仁願被任為都護,與新羅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鎮守百濟都城泗沘城。
唐朝在百濟設立熊津都督府,任命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但王文度在渡海時病亡,高宗於是授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
顯慶六年,百濟舊將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豐為王,興起百濟復國運動,起兵反抗唐軍,圍攻劉仁願於府城。
劉仁軌與新羅軍一起援救劉仁願,並擊退圍攻百濟軍,與城中的劉仁願會合。
當時,蘇定方圍攻高句麗都城平壤已久,因戰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
劉仁軌自請留守百濟。
高宗令劉仁軌率部前往新羅,與金法敏商議唐軍去留的問題。
眾將士都想回國,劉仁軌說:“按照《春秋》的義理,大夫出征國外,只要是可以使朝廷安寧、國家有利的事,就得專心一意地去做。如今皇上準備消滅高麗,首先消滅了百濟,留下部隊鎮守,控制了它的要害。雖然叛賊強橫,但它的兵卒勞役並不充足,我們應當磨好刀槍,餵飽戰馬,趁它沒有準備,打它個措手不及,百戰百勝萬無一失。到了勝利無疑的時候,擺開決戰陣勢,驅馬傳遞文書請求朝廷增派軍隊,聲援接應,敵人就可消滅了。眼下平壤沒有攻克,熊津又放棄了,那麼百濟死灰復燃,消滅高麗就不知是哪年哪月了。我們雖然駐進了新羅國,但這正像客人一樣,發生了不稱心的事,後悔還來得及嗎?百濟的扶余豐對鬼室福信心懷猜忌,貌合神離,勢必支撐不了多久。我們應當堅守待變,屆時再乘亂消滅他們。目前還不可輕舉妄動。”
劉仁軌的諫奏不但讓高宗滿意,眾臣也交口稱讚。
事態的發展果如其料。在時機成熟後,劉仁軌先發制人,派人偵察扶余福信修建的真峴城軍情。
隨後,他引新羅軍乘夜襲擊真峴城,悄悄攀牆,至拂曉破城而入。
唐軍自此“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百濟王扶余豐猜疑鬼室福信爭權,將其殺死。
他又聞唐軍驟至,急遣使者到倭國、高句麗求援。
龍朔三年,倭國將領毛野稚子等率二萬七千人攻新羅,朝廷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軍渡過渤海到來,與劉仁軌等會師。唐軍士氣因而大振。
這時,眾將討論進攻目標,有人說:“加林城是水陸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打它?”
劉仁軌說:“加林城地勢險阻守衛堅固,進攻就會大量傷亡,守衛也會曠日持久。周留城,是敵巢,敵軍頭目都集聚在那裡。如果攻克周留城,其餘各城自然就好奪取了。”
按照唐軍部屬,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國王金法敏於是率領陸軍進發,劉仁軌則與杜爽、扶余隆率水軍沿著熊津、白江進軍,與陸軍會合。
劉仁軌在白江口遇上了倭軍,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倭軍大敗。扶余豐脫身逃走,所佩寶劍被繳獲